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熬过去 活下来2022-08-19 23:02:52作者:魏敏

众所周知,疫情影响是现在很多行业挂在嘴边,脱口而出的一个词。但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自然不一样,同一行业当中,因为地点不同,受到的影响又不一样。一些行业非但没有影响,反而受益,比如游戏、短视频、在线娱乐,还有生鲜电商。但餐饮、服务、旅游等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大家耳闻目睹多时,恰恰我们身边的商圈内部以及街边的店面,这类业态最多,尤其是餐饮。所以看到这些店面关张带来的冷清,既感到冷清,也会有这样的困惑:之前红红火火,排队排到夸张的店面,为什么往往短短数月都撑不过去呢?更有一些预付费的企业,选择卷款跑路,不禁令人连同情都被气没。也许有人认为,是这些实体太小,不足以抗风浪,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一些有头有脸的连锁店面,照样折戟沉沙。这说明一旦风险降临,难以言说是对大象影响大,还是对蚂蚁影响大。换句话说,疫情影响的严重性,跟企业大小没有关系,而是跟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尤其是现金流有关系。

因为对于一家实体企业来说,一旦因不可抗拒因素停摆,没有了收入,房租、人工还要照常支出的情况下,现金流无疑非常紧张。此时,如果再叠加银行贷款到期,或股权融资的投资者要求提前退出,将很难挺过这一艰难时刻。如果没有负债,资金储备足够,不论企业大小,相信一样可以在疫情下活很久。但一旦同样面临当收入为零,那么此刻如何控制成本,尽量活下去,活到相关政策(允许社保、税收、五险一金延迟缴纳等)等外部因素来援,活到疫情平稳,再迎来业绩爆发,这是考验企业家的智慧与勇气的时刻。实事求是地去说,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样的不可抗力,当前政府、社会对企业,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舆论环境,都还是比较宽容的。包括金融业、场地出租方在内的各方也都在积极想方设法,尽可能在维持实体企业存活和自己没有坏账之间求得一个平衡,一起朝前看,利润可以往后摆。尤其是穷尽金融手段和争取房租免租这两者,切忌企业主躺平,一躺,本来能救也救不了。偏激一点去说,企业和人一样,生活一帆风顺者,又有几人呢?面临困难就慌了,尚未挣扎就缴枪,那么企业家、创始人肯定难言合格。这时恰恰是企业家身先士卒,体现社会责任的时刻,山穷水尽,对其中一些人一定预示着置之死地而后生。

相比较很多要求这些街边实体店面的企业主转型线上营销,转型直播、转型数字营销的声音,笔者不敢完全苟同,例如企业主的素养和禀赋,是否支撑他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吸收?例如餐饮除了外卖还能怎么转线上?而外卖平台的高分成早已被店家诟病已久。可能还是怎么熬过去这段至暗时刻才更关键,一个“熬”字,更考验一个企业主和创始人。笔者观察到一些实体企业开始战略收缩,不再大肆开新店,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来熬过寒冬。一些实体企业转而向原来的(因为更靠谱)专业投资人去寻求帮助,甚至在自己的园区内寻找配套产业基金的帮助。一些实体企业通过积极协商,想尽一切办法延缓应付款,保证手头有足够的资金周转,甚至与部分员工协商休年假、轮岗,来保证自己先活下来。因为,你难,别人也难。熬过去,活下来,竞争对手就会少很多。

疫情的冲击也是一次“大洗牌”,“报复式”消费必然在前头等着我们,最近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再度热门便是实例。笔者也留意观察了身边一些通过各种手段支撑到复工后的餐饮店面,发现虽然说距离以往他们最火爆的场面还有差距,但每天、每周的人流环比增长还是肉眼可见。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在特殊时刻积累出了好口碑的店面,比如在前不久的疫情封控当中,家门口那家所有存货均未涨价的小便利店,得到了消费者其后的额外关照,这些企业显然将来会活得更好。

(作者系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师)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熬过去 活下来2022-08-19 23:02:52作者:魏敏

众所周知,疫情影响是现在很多行业挂在嘴边,脱口而出的一个词。但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自然不一样,同一行业当中,因为地点不同,受到的影响又不一样。一些行业非但没有影响,反而受益,比如游戏、短视频、在线娱乐,还有生鲜电商。但餐饮、服务、旅游等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大家耳闻目睹多时,恰恰我们身边的商圈内部以及街边的店面,这类业态最多,尤其是餐饮。所以看到这些店面关张带来的冷清,既感到冷清,也会有这样的困惑:之前红红火火,排队排到夸张的店面,为什么往往短短数月都撑不过去呢?更有一些预付费的企业,选择卷款跑路,不禁令人连同情都被气没。也许有人认为,是这些实体太小,不足以抗风浪,但事实显然不是如此,一些有头有脸的连锁店面,照样折戟沉沙。这说明一旦风险降临,难以言说是对大象影响大,还是对蚂蚁影响大。换句话说,疫情影响的严重性,跟企业大小没有关系,而是跟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尤其是现金流有关系。

因为对于一家实体企业来说,一旦因不可抗拒因素停摆,没有了收入,房租、人工还要照常支出的情况下,现金流无疑非常紧张。此时,如果再叠加银行贷款到期,或股权融资的投资者要求提前退出,将很难挺过这一艰难时刻。如果没有负债,资金储备足够,不论企业大小,相信一样可以在疫情下活很久。但一旦同样面临当收入为零,那么此刻如何控制成本,尽量活下去,活到相关政策(允许社保、税收、五险一金延迟缴纳等)等外部因素来援,活到疫情平稳,再迎来业绩爆发,这是考验企业家的智慧与勇气的时刻。实事求是地去说,面对这样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样的不可抗力,当前政府、社会对企业,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舆论环境,都还是比较宽容的。包括金融业、场地出租方在内的各方也都在积极想方设法,尽可能在维持实体企业存活和自己没有坏账之间求得一个平衡,一起朝前看,利润可以往后摆。尤其是穷尽金融手段和争取房租免租这两者,切忌企业主躺平,一躺,本来能救也救不了。偏激一点去说,企业和人一样,生活一帆风顺者,又有几人呢?面临困难就慌了,尚未挣扎就缴枪,那么企业家、创始人肯定难言合格。这时恰恰是企业家身先士卒,体现社会责任的时刻,山穷水尽,对其中一些人一定预示着置之死地而后生。

相比较很多要求这些街边实体店面的企业主转型线上营销,转型直播、转型数字营销的声音,笔者不敢完全苟同,例如企业主的素养和禀赋,是否支撑他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吸收?例如餐饮除了外卖还能怎么转线上?而外卖平台的高分成早已被店家诟病已久。可能还是怎么熬过去这段至暗时刻才更关键,一个“熬”字,更考验一个企业主和创始人。笔者观察到一些实体企业开始战略收缩,不再大肆开新店,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来熬过寒冬。一些实体企业转而向原来的(因为更靠谱)专业投资人去寻求帮助,甚至在自己的园区内寻找配套产业基金的帮助。一些实体企业通过积极协商,想尽一切办法延缓应付款,保证手头有足够的资金周转,甚至与部分员工协商休年假、轮岗,来保证自己先活下来。因为,你难,别人也难。熬过去,活下来,竞争对手就会少很多。

疫情的冲击也是一次“大洗牌”,“报复式”消费必然在前头等着我们,最近国内的一些旅游景点再度热门便是实例。笔者也留意观察了身边一些通过各种手段支撑到复工后的餐饮店面,发现虽然说距离以往他们最火爆的场面还有差距,但每天、每周的人流环比增长还是肉眼可见。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在特殊时刻积累出了好口碑的店面,比如在前不久的疫情封控当中,家门口那家所有存货均未涨价的小便利店,得到了消费者其后的额外关照,这些企业显然将来会活得更好。

(作者系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师)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