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盲人骑瞎马2022-08-05 05:00:19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美联储7月份加息75个基点,显然是“对标”6月份通胀9.1%的标准动作。下周,或许市场就能找到真感觉。


单从消息面看,近段时间,美联储传递给外界的信号确实显得有点儿“混乱”。先是上个月加息75个基点之后,外界居然能“幻听”到阵阵“鸽”声,随后,又有多位公认的“鸽派”高官,纷纷戴上“鹰脸面具”吓唬人,同时,又有人言之凿凿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可行的。

7月份加息75个基点,显然是“对标”6月份通胀9.1%的标准动作。在7月份CPI数据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市场居然能从“75基点深度”咂摸出糖果味道,大部分责任恐怕就要美联储来承担。当然,站在美联储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如此操作也可以理解,出发点肯定是怕市场恐惧过度发生“惊厥”。其实是过虑了。面对四十多年未见的通胀高度,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采取的手段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美联储标准操作即可,大可不必“耍花招”,市场产生误会,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对抑制通胀也无益处。

或许,美联储随后就后悔了,于是,多人纷纷出来“吹冷风”。比如,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就强调,美联储在提高利率控制通胀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远未完成,市场不应该把连续两次加息75个基点的“大动作”认定是“逐步减少加息的迹象”,“现在还没到(加息周期)快结束的时候”。戴利的言外之意就是,市场误会了,臆想中的“糖果”其实还是一粒“泻药”。

显得更为严厉的是,戴利一个人说还嫌不够,“补刀”者纷纷。同一天,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美联储不会“松开脚踏板”。还是这一天,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同样强调,美国的通胀尚未见顶,美联储必须进一步提高利率。据说,这三个人是如假包换的“鸽派”,“鸽派”发出“老鹰”的声音,对市场的震撼力肯定就格外强。

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个事情可揣摩的路径也不外乎两条:其一,即将发布的7月份的CPI数据,恐怕热度未减,即使低于上月的9.1%,降幅也不太多,甚至没准儿比9.1%还要高。为了不让市场发生“踩踏”,提前给市场打打预防针,倒也很有必要。其二,就是玩心理游戏了,正话反说,即7月份的通胀数据改善许多,为了免于市场到时发疯,提前泼一泼凉水也有可能。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当然还需耐心等待几天,不过,别管是哪种情况,市场的反应难免都“变态”——这也可以理解,在市场趋势面前,言语操控的力度和可达到的程度,恐怕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就是遭到更强反噬。

除此之外,也是在同一天,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也发表了意见,他认为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可行的,因为现今的美联储拥有更高的信誉(因此,祭出的手段就会发挥更高的治理效率),不像当年的沃尔克,被方方面面广泛质疑,所以治理通胀就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美国经济发生了严重衰退(硬着陆)。

这属于典型的自己给自己戴朵小红花的行为了。布拉德所说的“信誉”固然重要,在性质上也属于“锦上添花”,治理通胀需要“硬碰硬”,信誉是“碰”出来的,把通胀打下去,就会有信誉,像当年的沃尔克一样,通胀打不下去,就会没信誉,说什么话都没用,别管是谁,说的话再漂亮、再强硬,通胀也不可能被砸下去。因果关系不能搞反了。另外,可能是时间有点儿长的缘故吧,布拉德可能忘记了,去年美联储认定的“暂时性通胀论”,对美联储的信誉伤害挺大;如果布拉德预言的“软着陆”没实现,恐怕美联储的信誉就还得被“砍一刀”。从既往的通胀治理实践看,这似乎确实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美联储高官如此密集发声,声音阵阵回响,引出诸多猜测,对市场而言,显然并非好事。本着常理推测,7月份的通胀数据恐怕不会乐观——否则似乎就没有“话痨”的必要,又或者现有的手段力度还不够?也未可知。听来听去,恐怕市场难免生出“盲人骑瞎马”的感觉来。这种感觉,实在不是什么好感觉。下周,或许市场就能找到真感觉、发现真位置。姑且拭目以待吧。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盲人骑瞎马2022-08-05 05:00:19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美联储7月份加息75个基点,显然是“对标”6月份通胀9.1%的标准动作。下周,或许市场就能找到真感觉。


单从消息面看,近段时间,美联储传递给外界的信号确实显得有点儿“混乱”。先是上个月加息75个基点之后,外界居然能“幻听”到阵阵“鸽”声,随后,又有多位公认的“鸽派”高官,纷纷戴上“鹰脸面具”吓唬人,同时,又有人言之凿凿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可行的。

7月份加息75个基点,显然是“对标”6月份通胀9.1%的标准动作。在7月份CPI数据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市场居然能从“75基点深度”咂摸出糖果味道,大部分责任恐怕就要美联储来承担。当然,站在美联储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如此操作也可以理解,出发点肯定是怕市场恐惧过度发生“惊厥”。其实是过虑了。面对四十多年未见的通胀高度,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采取的手段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美联储标准操作即可,大可不必“耍花招”,市场产生误会,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对抑制通胀也无益处。

或许,美联储随后就后悔了,于是,多人纷纷出来“吹冷风”。比如,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就强调,美联储在提高利率控制通胀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远未完成,市场不应该把连续两次加息75个基点的“大动作”认定是“逐步减少加息的迹象”,“现在还没到(加息周期)快结束的时候”。戴利的言外之意就是,市场误会了,臆想中的“糖果”其实还是一粒“泻药”。

显得更为严厉的是,戴利一个人说还嫌不够,“补刀”者纷纷。同一天,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美联储不会“松开脚踏板”。还是这一天,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同样强调,美国的通胀尚未见顶,美联储必须进一步提高利率。据说,这三个人是如假包换的“鸽派”,“鸽派”发出“老鹰”的声音,对市场的震撼力肯定就格外强。

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个事情可揣摩的路径也不外乎两条:其一,即将发布的7月份的CPI数据,恐怕热度未减,即使低于上月的9.1%,降幅也不太多,甚至没准儿比9.1%还要高。为了不让市场发生“踩踏”,提前给市场打打预防针,倒也很有必要。其二,就是玩心理游戏了,正话反说,即7月份的通胀数据改善许多,为了免于市场到时发疯,提前泼一泼凉水也有可能。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当然还需耐心等待几天,不过,别管是哪种情况,市场的反应难免都“变态”——这也可以理解,在市场趋势面前,言语操控的力度和可达到的程度,恐怕不是可以忽略不计,就是遭到更强反噬。

除此之外,也是在同一天,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也发表了意见,他认为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是可行的,因为现今的美联储拥有更高的信誉(因此,祭出的手段就会发挥更高的治理效率),不像当年的沃尔克,被方方面面广泛质疑,所以治理通胀就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美国经济发生了严重衰退(硬着陆)。

这属于典型的自己给自己戴朵小红花的行为了。布拉德所说的“信誉”固然重要,在性质上也属于“锦上添花”,治理通胀需要“硬碰硬”,信誉是“碰”出来的,把通胀打下去,就会有信誉,像当年的沃尔克一样,通胀打不下去,就会没信誉,说什么话都没用,别管是谁,说的话再漂亮、再强硬,通胀也不可能被砸下去。因果关系不能搞反了。另外,可能是时间有点儿长的缘故吧,布拉德可能忘记了,去年美联储认定的“暂时性通胀论”,对美联储的信誉伤害挺大;如果布拉德预言的“软着陆”没实现,恐怕美联储的信誉就还得被“砍一刀”。从既往的通胀治理实践看,这似乎确实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美联储高官如此密集发声,声音阵阵回响,引出诸多猜测,对市场而言,显然并非好事。本着常理推测,7月份的通胀数据恐怕不会乐观——否则似乎就没有“话痨”的必要,又或者现有的手段力度还不够?也未可知。听来听去,恐怕市场难免生出“盲人骑瞎马”的感觉来。这种感觉,实在不是什么好感觉。下周,或许市场就能找到真感觉、发现真位置。姑且拭目以待吧。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