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加快建设高水平电力市场体系2021-12-02 09:23:31作者:田晓林

中国能源行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电力能源生产约占全球份额近30%,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近2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电力能源供应体系,电力装机容量发电比约为3倍,基本保证了本国的电能需求。

中国可开发能源储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于前列,特别是满足清洁能源供应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储量丰富,但这些储备大部分分布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区;而电力需求的主要用户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又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和不易控制性,而电力用户普遍需要稳定和连续供应,例如水电深受天气降水影响,高铁不可能等太阳大的时候跑,炼钢炉也不可能等风大的时候再启动。目前储能行业还存在规模小、容量低、响应慢等问题,无法支撑大型能源减碳带来的缺口,因此中国超过70%的电力需求仍需火电供应。

从中国产业结构和电力能源行业关系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9%,但第二产业占全部电力消费约67%。同期,中国出口总值为15.5万亿元,占GDP的19%,进出口贸易盈余3.23万亿,可以大致理解为进出口外向型经济部门的净利润率约为21%。看上去数据不错,但考虑到绝大部分的出口产品(96%)隶属于第二产业,即中国约1/3电力能源供应了出口产业部门。多年来,中国火电在电力结构的占比例持续下降,但在全部电力生产的占比仍高达71.3%,是名副其实的能源“顶梁柱”,其中仅第二产业就消费了近一半(48%)的火电供应,出口部门消费了近1/4(23%)的火电供应。上述数据说明,(1)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活动中耗能较高、碳排较高的主要原因,减碳政策应更多关注此方面的问题,提高针对性。(2)由于经常项下的贸易盈余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且其较好的流动性特征在外汇储备运用中更加重要,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强劲的贸易数据吸引了国际资本持续看好中国,中国电力煤炭等传统能源在支持出口部门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3)今年1-10月,中国传统优势出口商品中能耗较高的商品实物出口量增速(如电动载人汽车157%,包装机械44.5%,稀土41%,机床32.8%,钢材29.5%),远高于同期电力能源供应增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能源和碳排成本补贴海外市场的倾向。能源需兼顾“双循环”和民生需要平衡,这种局面不宜长期持续。

从电力能源行业内部结构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加快发展,特别是疫情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作为标杆价格的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剧烈反弹,刺激了能源领域投资,中国也出现了能源领域产能累积但利用率下降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风能、光伏领域隐现产能过剩。2020年底,中国“风光”两类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实际发电比为9.52倍,到今年1-10月份数据上升为9.7倍。其中太阳能发电的比例由17.6倍上升到18.5倍,意味着近95%的太阳能设备在“晒太阳”;风力发电的比例虽略有下降,但也有约85%的风电设备在“等风来”,无法按需出力;上述计算尚未包括在建未形成装机容量的产能。过剩产能可能会对投资资产效率,乃至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造成拖累,需要未雨绸缪。

支持气候变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共识。目前,全球30多个经济体做出了碳中和承诺,明确了“零碳排放行动计划”和“碳减排”目标。中美两个大国在格拉斯哥气候会议上发布《联合宣言》提出,将共同努力支持能源安全高效清洁运行,减少电力浪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加快建设形成高水平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丰富市场资源,熨平电力能源市场内部不平衡可能带来的供求波动,促进和改善行业投资效率,为清洁能源和储能等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争取时间,将更好发挥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作用。

(作者系经济学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加快建设高水平电力市场体系2021-12-02 09:23:31作者:田晓林

中国能源行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电力能源生产约占全球份额近30%,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近2倍。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电力能源供应体系,电力装机容量发电比约为3倍,基本保证了本国的电能需求。

中国可开发能源储备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居于前列,特别是满足清洁能源供应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储量丰富,但这些储备大部分分布在北方、西北、西南地区;而电力需求的主要用户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又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清洁能源供应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和不易控制性,而电力用户普遍需要稳定和连续供应,例如水电深受天气降水影响,高铁不可能等太阳大的时候跑,炼钢炉也不可能等风大的时候再启动。目前储能行业还存在规模小、容量低、响应慢等问题,无法支撑大型能源减碳带来的缺口,因此中国超过70%的电力需求仍需火电供应。

从中国产业结构和电力能源行业关系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9%,但第二产业占全部电力消费约67%。同期,中国出口总值为15.5万亿元,占GDP的19%,进出口贸易盈余3.23万亿,可以大致理解为进出口外向型经济部门的净利润率约为21%。看上去数据不错,但考虑到绝大部分的出口产品(96%)隶属于第二产业,即中国约1/3电力能源供应了出口产业部门。多年来,中国火电在电力结构的占比例持续下降,但在全部电力生产的占比仍高达71.3%,是名副其实的能源“顶梁柱”,其中仅第二产业就消费了近一半(48%)的火电供应,出口部门消费了近1/4(23%)的火电供应。上述数据说明,(1)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活动中耗能较高、碳排较高的主要原因,减碳政策应更多关注此方面的问题,提高针对性。(2)由于经常项下的贸易盈余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且其较好的流动性特征在外汇储备运用中更加重要,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强劲的贸易数据吸引了国际资本持续看好中国,中国电力煤炭等传统能源在支持出口部门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间接发挥着重要作用。(3)今年1-10月,中国传统优势出口商品中能耗较高的商品实物出口量增速(如电动载人汽车157%,包装机械44.5%,稀土41%,机床32.8%,钢材29.5%),远高于同期电力能源供应增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能源和碳排成本补贴海外市场的倾向。能源需兼顾“双循环”和民生需要平衡,这种局面不宜长期持续。

从电力能源行业内部结构看,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加快发展,特别是疫情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作为标杆价格的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剧烈反弹,刺激了能源领域投资,中国也出现了能源领域产能累积但利用率下降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风能、光伏领域隐现产能过剩。2020年底,中国“风光”两类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实际发电比为9.52倍,到今年1-10月份数据上升为9.7倍。其中太阳能发电的比例由17.6倍上升到18.5倍,意味着近95%的太阳能设备在“晒太阳”;风力发电的比例虽略有下降,但也有约85%的风电设备在“等风来”,无法按需出力;上述计算尚未包括在建未形成装机容量的产能。过剩产能可能会对投资资产效率,乃至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造成拖累,需要未雨绸缪。

支持气候变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共识。目前,全球30多个经济体做出了碳中和承诺,明确了“零碳排放行动计划”和“碳减排”目标。中美两个大国在格拉斯哥气候会议上发布《联合宣言》提出,将共同努力支持能源安全高效清洁运行,减少电力浪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加快建设形成高水平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丰富市场资源,熨平电力能源市场内部不平衡可能带来的供求波动,促进和改善行业投资效率,为清洁能源和储能等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争取时间,将更好发挥基础设施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作用。

(作者系经济学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