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妈妈中的“战斗机”2021-11-26 09:34:37作者:筱燕

多伦多的华裔妈妈,伴随孩子一路成长,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风景——有风和日丽,也有电闪雷鸣,更有阴雨绵绵,而要看到希望的彩虹,需要百转千回,更需要把牙咬碎的坚持。

最绵绵不绝的日常,是给孩子做一日三餐,这也是最头疼的日常。

多伦多中小学没有食堂,一般也不提供微波炉,西人习惯生冷食物,华裔孩子总要吃口热饭热菜。除了午饭,还要准备上午的课间点心、下午三点放学到家后的下午茶,加上晚饭的重头戏,妈妈们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厨房。多伦多不像深圳,这儿没有外婆或奶奶帮忙,也没有丰俭由人的家政服务和价格亲民的外卖,那些都是望穿三千里路云和月也望不到的“秋水”——远水救不了近渴,系上围裙,大厨要上岗了。

每天早上的厨房,是争分夺秒的战场,有时是烤面包和炸薯饼,有时又是包子、油条和白粥,从食材准备到中西搭配,从营养均衡到干稀搭配,其挖空心思变化花样,其手忙脚乱九曲愁肠,和给最挑剔的客户准备提案有什么区别?!客户提案不是天天有,早餐却是天天要吃的;客户会为提案买单,给孩子做早餐则是自带干粮的持久战。

带到学校的午餐,和早餐是同步准备的。标配是一荤一素,荤菜是头天晚上就做好的,早上用微波炉热一下;蔬菜要现炒才有营养,水果也是早上现切,配上餐具、纸巾、洗手液,统统装进饭包,边袋再放一个装满温水的保温杯。还有饼干、酸奶、巧克力等点心,有些妈妈还炼成了专业级烘焙技能,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照顾生活,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也是妈妈们的一大挑战。

传统教育赋予了家长“教练”的角色,多伦多的孩子在英语世界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中长大,这是华裔妈妈并不熟悉的“水深火热”,勉力跟上孩子的脚步已不容易,扮演“教练”是一个不合适、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些华裔妈妈熟谙各家私校和公校,了解AP和IB等各课程的利弊,对牛娃和藤校如数家珍,“你家娃想爬藤吗?”交谈不过几句话,话题就会转向孩子的求学之路,是长青藤盟校还是本地大学?是计算机、法律、还是什么其他专业?让人感叹内卷无处不在,有华裔妈妈的地方,就有内卷。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坚持内心独立及与外在世界友好相处的过程。我希望自己是女儿成长路上的“陪跑”者,她累了我鼓励,她渴了我递水。靠传统经验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培养她的价值观,教导她善良和坚韧,引导她把温暖带给更多人,在她的人生长跑中,我陪跑的这一段,是母女情缘,也是教学相长——不光我教她,她也教会我很多,让我时时感受到成长的美好。

有趣的是,我女儿读七年级(等于国内的初一)后,在学校做了个小调查,发现华裔孩子几乎都上补习班,而且一上就是好几科,补英语,补法语,补数学——华裔孩子的数学普遍吊打老外同学,课后加油,是为了长期保持优势或参加竞赛。

真正把华裔妈妈们磨练成妈妈中的“战斗机”的,不是下厨煎炒,也不是上阵陪读,而是来自生活的各种“逼迫”。

我认识的妈妈中,有人会自己补自行车胎,因为多伦多很难找到补自行车的小摊贩,她先生是IT男,动手能力还不如她,为了拯救儿子心爱的自行车,她被逼成材;有人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给孩子准备好早餐和午餐,然后开车送孩子去游泳,早上社区泳池人少,是孩子锻炼的最佳时段;有人既要照顾不会说英语的双亲,又要和前夫打官司对簿公堂、独自抚养一儿一女长大,在应对杂乱无章的生活的同时,还顺利获得了本地大学的文凭。还有一位妈妈,照顾儿女生活的同时支持先生创业,和他并肩作战,从没开过高速的她有一次被逼无奈,咬牙开到了高速公路上,因为心里害怕,一边开车一边哭。

在妈妈们的泪与笑中,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那些没有打败妈妈们的所有“逼迫”,使她们变得更坚强,祝福她们。

(作者系旅居加拿大华人作家)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妈妈中的“战斗机”2021-11-26 09:34:37作者:筱燕

多伦多的华裔妈妈,伴随孩子一路成长,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风景——有风和日丽,也有电闪雷鸣,更有阴雨绵绵,而要看到希望的彩虹,需要百转千回,更需要把牙咬碎的坚持。

最绵绵不绝的日常,是给孩子做一日三餐,这也是最头疼的日常。

多伦多中小学没有食堂,一般也不提供微波炉,西人习惯生冷食物,华裔孩子总要吃口热饭热菜。除了午饭,还要准备上午的课间点心、下午三点放学到家后的下午茶,加上晚饭的重头戏,妈妈们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厨房。多伦多不像深圳,这儿没有外婆或奶奶帮忙,也没有丰俭由人的家政服务和价格亲民的外卖,那些都是望穿三千里路云和月也望不到的“秋水”——远水救不了近渴,系上围裙,大厨要上岗了。

每天早上的厨房,是争分夺秒的战场,有时是烤面包和炸薯饼,有时又是包子、油条和白粥,从食材准备到中西搭配,从营养均衡到干稀搭配,其挖空心思变化花样,其手忙脚乱九曲愁肠,和给最挑剔的客户准备提案有什么区别?!客户提案不是天天有,早餐却是天天要吃的;客户会为提案买单,给孩子做早餐则是自带干粮的持久战。

带到学校的午餐,和早餐是同步准备的。标配是一荤一素,荤菜是头天晚上就做好的,早上用微波炉热一下;蔬菜要现炒才有营养,水果也是早上现切,配上餐具、纸巾、洗手液,统统装进饭包,边袋再放一个装满温水的保温杯。还有饼干、酸奶、巧克力等点心,有些妈妈还炼成了专业级烘焙技能,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照顾生活,在孩子的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也是妈妈们的一大挑战。

传统教育赋予了家长“教练”的角色,多伦多的孩子在英语世界的逻辑和思维方式中长大,这是华裔妈妈并不熟悉的“水深火热”,勉力跟上孩子的脚步已不容易,扮演“教练”是一个不合适、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些华裔妈妈熟谙各家私校和公校,了解AP和IB等各课程的利弊,对牛娃和藤校如数家珍,“你家娃想爬藤吗?”交谈不过几句话,话题就会转向孩子的求学之路,是长青藤盟校还是本地大学?是计算机、法律、还是什么其他专业?让人感叹内卷无处不在,有华裔妈妈的地方,就有内卷。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坚持内心独立及与外在世界友好相处的过程。我希望自己是女儿成长路上的“陪跑”者,她累了我鼓励,她渴了我递水。靠传统经验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培养她的价值观,教导她善良和坚韧,引导她把温暖带给更多人,在她的人生长跑中,我陪跑的这一段,是母女情缘,也是教学相长——不光我教她,她也教会我很多,让我时时感受到成长的美好。

有趣的是,我女儿读七年级(等于国内的初一)后,在学校做了个小调查,发现华裔孩子几乎都上补习班,而且一上就是好几科,补英语,补法语,补数学——华裔孩子的数学普遍吊打老外同学,课后加油,是为了长期保持优势或参加竞赛。

真正把华裔妈妈们磨练成妈妈中的“战斗机”的,不是下厨煎炒,也不是上阵陪读,而是来自生活的各种“逼迫”。

我认识的妈妈中,有人会自己补自行车胎,因为多伦多很难找到补自行车的小摊贩,她先生是IT男,动手能力还不如她,为了拯救儿子心爱的自行车,她被逼成材;有人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给孩子准备好早餐和午餐,然后开车送孩子去游泳,早上社区泳池人少,是孩子锻炼的最佳时段;有人既要照顾不会说英语的双亲,又要和前夫打官司对簿公堂、独自抚养一儿一女长大,在应对杂乱无章的生活的同时,还顺利获得了本地大学的文凭。还有一位妈妈,照顾儿女生活的同时支持先生创业,和他并肩作战,从没开过高速的她有一次被逼无奈,咬牙开到了高速公路上,因为心里害怕,一边开车一边哭。

在妈妈们的泪与笑中,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那些没有打败妈妈们的所有“逼迫”,使她们变得更坚强,祝福她们。

(作者系旅居加拿大华人作家)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