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在加拿大和女儿一起打疫苗2021-10-15 09:17:29作者:筱燕

9月底的一天,我和女儿一起去附近的社区药房打疫苗。

女儿刚满12岁,她的同学大多已在暑假完成了两剂接种。加拿大目前建议12~17岁的青少年也接种疫苗,截至10月2日,这一年龄组的青少年已有86.57%接种了第一剂,81%接种了第二剂。女儿因为年龄刚刚达标,所以我帮她预约了第一针,我自己则要打第二针。

央街是多伦多的交通大动脉,社区药房就坐落在央街上,是一所外观朴素的小平房。推门进去,左侧是药品陈列区,约有三十多个平方;右侧是等候区,摆放了一圈皮椅,墙上挂着液晶电视,正播放新闻,音量开得很小。

前台一位优雅的白人老太太帮我们登记,她介绍自己名叫Ann,笑着核对了我的身份信息和电话、第一针疫苗的时间和品种,并确认了女儿的年龄和就读的学校,然后示意我们在等候区稍坐,“很快就轮到你们了”。

几分钟后,对着等候区的一道小门打开了,一位戴口罩的白人男医生叫了我的名字,“请进来吧”。这是个只有几平方的小房间,是从过道上隔出来的,一扇门对着等候区,另一扇门始终开着,正对着前台的Ann。

男医生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再次确认了我们的相关信息,提醒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并解释了对应的处理方式。我又问了几个问题,他一一回答。当我表示准备好了之后,他站了起来,手上拿着准备好的疫苗走近我,眼睛带着笑意。他个子很高,我正担心这么逼仄的房间、我又坐着,这针该怎么打呢,他竟然单膝跪了下来!我不知如何反应,只能抱歉地说“让您受委屈了!”,他平静地回应“It’s my job. It’s my honor”(这是我的工作,这是我的荣幸)。

给女儿接种时,他又一次单膝跪下。女儿从小怕打针,神情有些紧张,他便和女儿开起了玩笑,又说他的孩子也打过疫苗了,感觉“就像蚊子咬了一口”。女儿撸起袖子的胳膊还是有些僵硬,身体也不自觉地向墙倾斜。这时Ann走进来,握住女儿另一只手轻轻拍着,叫着女儿的英文名字,和她聊起校园生活。女儿慢慢坐正了,医生征得她的同意,迅速地打了一针。

“最快三个星期后,你可以带女儿来打第二针,我已经帮你预约好了”,在等候区观察15分钟后,见我们一切安好,Ann把打印好的疫苗接种证明拿给我,还给了女儿“I got my covid vaccine”(我打了疫苗了)的贴纸,笑着和我们告别。在这15分钟里,我手机上收到了社区药房的两封电邮,一封感谢我的选择与信任,另一封确认接种已完成。

经过机场长廊时,玻璃幕墙前竟放着一张红色的户外椅,一位白发老者坐看窗外的停机坪。机场每天有大量国际航班抵达。接着,我又在海关看到一块”BREATHE EASY”(意为“别紧张”)指示牌,上面写着:机场已增强了空气流通、并对空气质量进行7/24的监控。而在机场进行核酸检测时,护士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却是一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外太空的神情,相当放松。

回到多伦多后,我们接受了两次核酸检测。因为我此前只接种了一剂疫苗,境外归来必须居家隔离14天,除了在机场的检测,第二次检测是居家隔离期间完成的,由一位护士视频指导,用的是在机场发放的自助检测盒。检测完成后,我按要求把检测盒放在门外,电话预约快递公司上门,以无接触的方式取走了。

带女儿一起来打疫苗,是我们居家隔离结束、可以自由行动后做的第一件事。过去一年半时间,她都选择了上网课,现在她坚决要求回学校。回校并无接种疫苗的硬性规定,但安全意识极强的华裔妈妈们大多带娃打了针,我便也就近预约了社区药房。

“打完疫苗啦啦啦啦啦”,回到家后,女儿立刻发了朋友圈。我默默地点了赞,默默希望在第四波疫情下,学校能一直正常开放。

(作者系旅居加拿大华人作家)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在加拿大和女儿一起打疫苗2021-10-15 09:17:29作者:筱燕

9月底的一天,我和女儿一起去附近的社区药房打疫苗。

女儿刚满12岁,她的同学大多已在暑假完成了两剂接种。加拿大目前建议12~17岁的青少年也接种疫苗,截至10月2日,这一年龄组的青少年已有86.57%接种了第一剂,81%接种了第二剂。女儿因为年龄刚刚达标,所以我帮她预约了第一针,我自己则要打第二针。

央街是多伦多的交通大动脉,社区药房就坐落在央街上,是一所外观朴素的小平房。推门进去,左侧是药品陈列区,约有三十多个平方;右侧是等候区,摆放了一圈皮椅,墙上挂着液晶电视,正播放新闻,音量开得很小。

前台一位优雅的白人老太太帮我们登记,她介绍自己名叫Ann,笑着核对了我的身份信息和电话、第一针疫苗的时间和品种,并确认了女儿的年龄和就读的学校,然后示意我们在等候区稍坐,“很快就轮到你们了”。

几分钟后,对着等候区的一道小门打开了,一位戴口罩的白人男医生叫了我的名字,“请进来吧”。这是个只有几平方的小房间,是从过道上隔出来的,一扇门对着等候区,另一扇门始终开着,正对着前台的Ann。

男医生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再次确认了我们的相关信息,提醒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并解释了对应的处理方式。我又问了几个问题,他一一回答。当我表示准备好了之后,他站了起来,手上拿着准备好的疫苗走近我,眼睛带着笑意。他个子很高,我正担心这么逼仄的房间、我又坐着,这针该怎么打呢,他竟然单膝跪了下来!我不知如何反应,只能抱歉地说“让您受委屈了!”,他平静地回应“It’s my job. It’s my honor”(这是我的工作,这是我的荣幸)。

给女儿接种时,他又一次单膝跪下。女儿从小怕打针,神情有些紧张,他便和女儿开起了玩笑,又说他的孩子也打过疫苗了,感觉“就像蚊子咬了一口”。女儿撸起袖子的胳膊还是有些僵硬,身体也不自觉地向墙倾斜。这时Ann走进来,握住女儿另一只手轻轻拍着,叫着女儿的英文名字,和她聊起校园生活。女儿慢慢坐正了,医生征得她的同意,迅速地打了一针。

“最快三个星期后,你可以带女儿来打第二针,我已经帮你预约好了”,在等候区观察15分钟后,见我们一切安好,Ann把打印好的疫苗接种证明拿给我,还给了女儿“I got my covid vaccine”(我打了疫苗了)的贴纸,笑着和我们告别。在这15分钟里,我手机上收到了社区药房的两封电邮,一封感谢我的选择与信任,另一封确认接种已完成。

经过机场长廊时,玻璃幕墙前竟放着一张红色的户外椅,一位白发老者坐看窗外的停机坪。机场每天有大量国际航班抵达。接着,我又在海关看到一块”BREATHE EASY”(意为“别紧张”)指示牌,上面写着:机场已增强了空气流通、并对空气质量进行7/24的监控。而在机场进行核酸检测时,护士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却是一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外太空的神情,相当放松。

回到多伦多后,我们接受了两次核酸检测。因为我此前只接种了一剂疫苗,境外归来必须居家隔离14天,除了在机场的检测,第二次检测是居家隔离期间完成的,由一位护士视频指导,用的是在机场发放的自助检测盒。检测完成后,我按要求把检测盒放在门外,电话预约快递公司上门,以无接触的方式取走了。

带女儿一起来打疫苗,是我们居家隔离结束、可以自由行动后做的第一件事。过去一年半时间,她都选择了上网课,现在她坚决要求回学校。回校并无接种疫苗的硬性规定,但安全意识极强的华裔妈妈们大多带娃打了针,我便也就近预约了社区药房。

“打完疫苗啦啦啦啦啦”,回到家后,女儿立刻发了朋友圈。我默默地点了赞,默默希望在第四波疫情下,学校能一直正常开放。

(作者系旅居加拿大华人作家)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