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膨胀2021-09-24 09:28:49作者:木木

膨胀,原是物体受热而致体积增大的一种物理现象,经常被用来形容人。人的膨胀,虽然看似比物体的膨胀要复杂,但究其本质,也实在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受热后的一种自然反应。

既然是自然反应,原也用不着硬分个高低好坏。正如一个小学生,因为作业写得好、问题答得好,受到老师表扬之后,精神状态小小地膨胀一下,面目、言语、行为小小地改变一下,显然无伤大雅,没准儿激励作用持续生发,还能促成更大的进步。需要警惕的,是不受控制的膨胀。

水珠儿控制不住膨胀,就能飞到天上去潇洒;人膨胀起来,一旦自己和他人都控制不住,同样也会飞到天上去,但结果往往都不妙。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无论是苻坚败走淝水,还是曹丞相赤壁被烧,都是太膨胀导致的结果。由太膨胀而致失败的逻辑,其实极为简单明了,一个人如果太膨胀了,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外部环境、形势的认识,就会产生错觉,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量他人,这也可以理解,人都飞到天上去,俯视红尘,一切自然都渺小得很。

虽然由此及彼的逻辑并不复杂,历史上、现实中的经验教训也足够多,但后来者还是前仆后继、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观察,这或许就是某种宿命性束缚,很难挣脱。

不过,对芸芸众生而言,挣脱不了这种宿命性束缚,似乎也无伤大雅,遇到合适的契机,适当膨胀一下,也算得一种精神调剂,或者还会对精神健康产生一些积极作用;哪怕膨胀起来一不小心失控了,影响范围、伤害程度,往往也很有限,因为外力的制动作用发挥出来并不太难。如果是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困于这种束缚难以自拔,事情走向就很不乐观,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最终损失往往不可控。

近几十年来,因为企业领导者自我膨胀到失控,错误地估量自己、估量他人、估量形势而致企业轰然崩塌的事情实在太多。翻检这样的例子,眼见一个个曾经万众瞩目的“风云人物”,都放电影一样倏忽之间就走完了自己的“周期”,难免让人感慨万千。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面前,一家企业兴旺之时的许多憧憬、许多祝福,就显得格外苍白。前些日子,曾经的“山西首富”李兆会,被法院巨额悬赏通缉,他的潮起潮落,就对这类事情做出最鲜活的标注。

陷入“膨胀后”窘境的商人,这两年显得格外多,相较两三年前他们的风发意气,如今的窘迫状态当然就格外有意义。单就诸多著名地产企业的著名领导者而言,外部大环境、大形势的变化,其实很早就发生了,甚至是敲锣打鼓地发生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取向,早就明明白白地写进各种文件里,并明明白白地广而告之。但这些变化显然并未引起许多人的重视,说得再直白、甚至难听一些,许多人根本没把这些变化当回事,仍旧按照自己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和路径,信心百倍地往前闯。如此作为,不出事才怪;如此作为,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应有的表现。

由这些格外鲜活的例子,我们总归还是能得出一些“老生常谈”的教训的。一个企业要想活下去、要想发展壮大,甚至还要传到二代、三代手里,企业领导者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对人对事,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说清楚,但不能做什么却是清楚得很,即头脑要时时刻刻保持冷静、清醒。人的脑袋冷静了,自然就容易保持清醒,思考才有可能深入下去,对许多事情的认识才有可能触及本质,企业发展的算盘才能打清楚。头脑怎么才能保持清醒呢?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听人言,少喝酒、少吹牛、少胡思乱想,要加强个人修养。

道理都是大道理。不过,人世间,越是大的道理,越容易为人忽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或许,人的宿命性即在于此,只要机会适合,许多人该膨胀恐怕还是要膨胀。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膨胀2021-09-24 09:28:49作者:木木

膨胀,原是物体受热而致体积增大的一种物理现象,经常被用来形容人。人的膨胀,虽然看似比物体的膨胀要复杂,但究其本质,也实在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受热后的一种自然反应。

既然是自然反应,原也用不着硬分个高低好坏。正如一个小学生,因为作业写得好、问题答得好,受到老师表扬之后,精神状态小小地膨胀一下,面目、言语、行为小小地改变一下,显然无伤大雅,没准儿激励作用持续生发,还能促成更大的进步。需要警惕的,是不受控制的膨胀。

水珠儿控制不住膨胀,就能飞到天上去潇洒;人膨胀起来,一旦自己和他人都控制不住,同样也会飞到天上去,但结果往往都不妙。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无论是苻坚败走淝水,还是曹丞相赤壁被烧,都是太膨胀导致的结果。由太膨胀而致失败的逻辑,其实极为简单明了,一个人如果太膨胀了,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外部环境、形势的认识,就会产生错觉,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量他人,这也可以理解,人都飞到天上去,俯视红尘,一切自然都渺小得很。

虽然由此及彼的逻辑并不复杂,历史上、现实中的经验教训也足够多,但后来者还是前仆后继、大有人在。从这个角度观察,这或许就是某种宿命性束缚,很难挣脱。

不过,对芸芸众生而言,挣脱不了这种宿命性束缚,似乎也无伤大雅,遇到合适的契机,适当膨胀一下,也算得一种精神调剂,或者还会对精神健康产生一些积极作用;哪怕膨胀起来一不小心失控了,影响范围、伤害程度,往往也很有限,因为外力的制动作用发挥出来并不太难。如果是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困于这种束缚难以自拔,事情走向就很不乐观,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最终损失往往不可控。

近几十年来,因为企业领导者自我膨胀到失控,错误地估量自己、估量他人、估量形势而致企业轰然崩塌的事情实在太多。翻检这样的例子,眼见一个个曾经万众瞩目的“风云人物”,都放电影一样倏忽之间就走完了自己的“周期”,难免让人感慨万千。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面前,一家企业兴旺之时的许多憧憬、许多祝福,就显得格外苍白。前些日子,曾经的“山西首富”李兆会,被法院巨额悬赏通缉,他的潮起潮落,就对这类事情做出最鲜活的标注。

陷入“膨胀后”窘境的商人,这两年显得格外多,相较两三年前他们的风发意气,如今的窘迫状态当然就格外有意义。单就诸多著名地产企业的著名领导者而言,外部大环境、大形势的变化,其实很早就发生了,甚至是敲锣打鼓地发生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取向,早就明明白白地写进各种文件里,并明明白白地广而告之。但这些变化显然并未引起许多人的重视,说得再直白、甚至难听一些,许多人根本没把这些变化当回事,仍旧按照自己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和路径,信心百倍地往前闯。如此作为,不出事才怪;如此作为,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领导者应有的表现。

由这些格外鲜活的例子,我们总归还是能得出一些“老生常谈”的教训的。一个企业要想活下去、要想发展壮大,甚至还要传到二代、三代手里,企业领导者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对人对事,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好说清楚,但不能做什么却是清楚得很,即头脑要时时刻刻保持冷静、清醒。人的脑袋冷静了,自然就容易保持清醒,思考才有可能深入下去,对许多事情的认识才有可能触及本质,企业发展的算盘才能打清楚。头脑怎么才能保持清醒呢?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听人言,少喝酒、少吹牛、少胡思乱想,要加强个人修养。

道理都是大道理。不过,人世间,越是大的道理,越容易为人忽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或许,人的宿命性即在于此,只要机会适合,许多人该膨胀恐怕还是要膨胀。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