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失落的方言2021-09-17 09:11:38作者:马虹玫

如果不是提前做足功课,外来客一定会惊讶,原来深圳并非“遍地粤语”。深圳特区建立40余年间,全国各地移民如潮水般涌入。扎根在此的“深一代”,自动自觉收起自己的乡音方言,以一口带味道的普通话行走江湖。在深圳出生的“深二代”,除非家中父母讲同款方言,否则,可谓自动失去了方言环境。绝大部分深圳娃的第一声呼喊,便是用普通话发的音。

客家人文仪的孩子明仔,是个妥妥的“深二代”。平日里亲戚间迎来送往,文仪家都讲客家话。尽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明仔还是只讲普通话。不管文仪如何引导,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使用客家话。周围的同学小伙伴们也一直讲普通话。回到妈妈老家,亲戚们的客家话让明仔感觉不自在。而对于爸爸和爷爷奶奶通电话的安徽方言,明仔基本上置若罔闻了。邻居家,因为全家几辈人都说客家话,这家小孩从小耳濡目染,客家话说得很溜。

文仪表哥从天津回老家省亲,他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让文仪惊叹。要知道,表哥生于天津长于天津,表哥的母亲是一位地道天津人,不会说客家话。虽然表哥一家几十年间偶尔回乡一两次,他的一口方言却让家乡人倍感亲切,乡音迅速拉近了彼此距离。文仪私下询问得知,表哥之所以能说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是小时候身为客家人的父亲强力“压迫”的结果。让孩子学会方言,是远离故土的父亲思乡情结的一点现实联接。表哥还透露,他因有这个语言优势,被单位外派到广州负责一个大基建项目,正迎来事业上升期。

方言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不仅增强相同地域人们之间的认同感,更是跨越地域局限而达到群体认同的一个纽带。去到陌生地方,相同方言区的人之间能迅速建立起这份认同感。谁能想到不过三四十年前,那会的乡间课堂上,就连语文老师都是讲着方言授课的,导致考上外省大学的准大学生们不会讲、讲不好,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买火车票上大学去费尽周折,闹出不少笑话。除了世居原住民,以及一个个以“老乡”抱团扎堆的团体,如潮汕生意人、攸县的士司机、广西保姆等群体,还能在小圈子内使用方言交流。而今天的深圳,成了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当然,这个现象并非深圳独有,阿拉上海宁也在抱怨小一辈们越来越不喜欢说上海话。只是作为一座以移民为基底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好像没有资格抱怨方言的缺失。

一些学校开设了方言课堂,聘请老师给孩子们教方言。这么做能在多大程度上唤起新一代深圳人对方言的认同感,我不乐观。或许课堂上的方言传导的不是其应承担的使用功能,而是作为一种民间技艺而被谈及,被分析,被解读,起到的是“被鉴赏”的作用。

当方言的失落还在令人唏嘘,人们似乎还面临着失去文字表达的能力和意愿。自恃并非老古板的我本人,在满屏“yyds”和“绝绝子”火爆多时后,才彻底搞清它的意思及运用场景。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爆梗、段子,更早之前流行过的火星文,种种无厘头式的表达,这些经过媒介装置生成的语言,将负责个体思想输出和心意表达的文字运用压缩到一个窄小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用非文字方式进行交流,全民复制时代的同质化表达,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功能。试听工具和载体的丰盛,连带着将语言的抒情和审美功能一并打包,无需多思细想,经过精心设计的试听产品总是能迅速击中人们的感官,让人无暇多想。可是如果要把这种体验准确地表达出来,许多人直接断了片,网上有个词将之称为“文字失语症”,特别是在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这类“文字失语者”就会“宕机”。

人类历史的长河一路流淌,说不准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人际交流的工具变成了数字,甚至仅需通过意念。还有谁会在乎前行的路上,曾有失落的方言和掉落的文字,那些曾经担负着记录、抒情和审美功能的语言文字,曾是多么的优美。

(作者系深圳作家)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失落的方言2021-09-17 09:11:38作者:马虹玫

如果不是提前做足功课,外来客一定会惊讶,原来深圳并非“遍地粤语”。深圳特区建立40余年间,全国各地移民如潮水般涌入。扎根在此的“深一代”,自动自觉收起自己的乡音方言,以一口带味道的普通话行走江湖。在深圳出生的“深二代”,除非家中父母讲同款方言,否则,可谓自动失去了方言环境。绝大部分深圳娃的第一声呼喊,便是用普通话发的音。

客家人文仪的孩子明仔,是个妥妥的“深二代”。平日里亲戚间迎来送往,文仪家都讲客家话。尽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明仔还是只讲普通话。不管文仪如何引导,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使用客家话。周围的同学小伙伴们也一直讲普通话。回到妈妈老家,亲戚们的客家话让明仔感觉不自在。而对于爸爸和爷爷奶奶通电话的安徽方言,明仔基本上置若罔闻了。邻居家,因为全家几辈人都说客家话,这家小孩从小耳濡目染,客家话说得很溜。

文仪表哥从天津回老家省亲,他一口流利的客家话让文仪惊叹。要知道,表哥生于天津长于天津,表哥的母亲是一位地道天津人,不会说客家话。虽然表哥一家几十年间偶尔回乡一两次,他的一口方言却让家乡人倍感亲切,乡音迅速拉近了彼此距离。文仪私下询问得知,表哥之所以能说一口流利的家乡话,是小时候身为客家人的父亲强力“压迫”的结果。让孩子学会方言,是远离故土的父亲思乡情结的一点现实联接。表哥还透露,他因有这个语言优势,被单位外派到广州负责一个大基建项目,正迎来事业上升期。

方言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不仅增强相同地域人们之间的认同感,更是跨越地域局限而达到群体认同的一个纽带。去到陌生地方,相同方言区的人之间能迅速建立起这份认同感。谁能想到不过三四十年前,那会的乡间课堂上,就连语文老师都是讲着方言授课的,导致考上外省大学的准大学生们不会讲、讲不好,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买火车票上大学去费尽周折,闹出不少笑话。除了世居原住民,以及一个个以“老乡”抱团扎堆的团体,如潮汕生意人、攸县的士司机、广西保姆等群体,还能在小圈子内使用方言交流。而今天的深圳,成了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当然,这个现象并非深圳独有,阿拉上海宁也在抱怨小一辈们越来越不喜欢说上海话。只是作为一座以移民为基底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好像没有资格抱怨方言的缺失。

一些学校开设了方言课堂,聘请老师给孩子们教方言。这么做能在多大程度上唤起新一代深圳人对方言的认同感,我不乐观。或许课堂上的方言传导的不是其应承担的使用功能,而是作为一种民间技艺而被谈及,被分析,被解读,起到的是“被鉴赏”的作用。

当方言的失落还在令人唏嘘,人们似乎还面临着失去文字表达的能力和意愿。自恃并非老古板的我本人,在满屏“yyds”和“绝绝子”火爆多时后,才彻底搞清它的意思及运用场景。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爆梗、段子,更早之前流行过的火星文,种种无厘头式的表达,这些经过媒介装置生成的语言,将负责个体思想输出和心意表达的文字运用压缩到一个窄小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用非文字方式进行交流,全民复制时代的同质化表达,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功能。试听工具和载体的丰盛,连带着将语言的抒情和审美功能一并打包,无需多思细想,经过精心设计的试听产品总是能迅速击中人们的感官,让人无暇多想。可是如果要把这种体验准确地表达出来,许多人直接断了片,网上有个词将之称为“文字失语症”,特别是在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这类“文字失语者”就会“宕机”。

人类历史的长河一路流淌,说不准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人际交流的工具变成了数字,甚至仅需通过意念。还有谁会在乎前行的路上,曾有失落的方言和掉落的文字,那些曾经担负着记录、抒情和审美功能的语言文字,曾是多么的优美。

(作者系深圳作家)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