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别老想着靠养老产业挣快钱2021-07-29 09:28:33作者:木木

早在许多年前,养老产业就被人冠之以“朝阳”“支柱”等大帽子了。这类叙事的逻辑也简单: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为产业发展准备了一层“厚厚的雪”;同时,国家支持养老产业发展,陆续出台许多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推动力大。产业发展的底层条件如此优厚,前途一片光明,这就难怪许多投资者、资本要跑步进入了。

考量一个产业的发展状态和前景,最简便的方法当然就是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入手分析。单从这两个方面看,中国的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无疑“朝阳”特质明显。但看问题显然不能到此为止,毕竟涉及到一个产业的发展,供给、需求之外,发挥作用的因素还有很多,有些甚至能决定产业的前途;哪怕仅仅着眼供给和需求,其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变数其实也很多。

比如,影响需求厚度的因素,除了老龄人口总体规模外,老人收入和老人背后可调用的家庭收入及资源如何,也极为重要,此外,老人身体状况和性格、老人自身的文化气质及家庭的文化氛围、老人周围熟人的养老状态等,都对老人养老需求的真正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再比如供给因素,除了可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外,投资人的企图心是准备“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也至关重要,心态、打法不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路径和前景;另外,资金的来源、成本等也有重大影响。

仅从供给、需求这两点简单考量一下,养老产业“唐僧肉”的特质(好看、好香、不好吃)就显露出来。

不久前,有调查机构对北京市458家正规养老机构(有养老登记许可)调查后发现,巨大的养老需求以及高涨的供给热情,并没有把市场撑起来。一方面,只有1.3%的户籍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大量养老“产能”闲置———2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20%,5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50%,满负荷运转的养老机构只有49家。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运营状态总体不佳,在82.7%的养老机构都获得过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处于盈余状态的养老机构仅占4%,持平和微亏的各占32%左右,严重亏损的超过30%。

许多年前,老徐曾经和某保险公司董事长就其当年新开张的养老基地闲聊过。这位老兄当年的筹谋是,基地只招收能生活自理的健康老人,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不健康、甚至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照顾、看护起来成本过高,言外之意就是这部分老人的钱不好挣。当年的畅想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老人们在基地生活,扎堆养老,不但衣食无忧,而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医疗保障也及时充分……总之,老人们生活在养老基地一定无忧无虑。

不过,美丽的画面往往都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持。老人入住这样的养老基地,除了要按月支付不菲的费用外,还要缴纳巨额的押金。饶是如此,投资者的经营也未必能“躺着赚钱”。几年之后,养老基地就开始招收不健康的老人、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了。破掉当年“筹谋”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健康老人供给缺失(或者说不足以支撑基地的运营成本),不得不“自找麻烦”开辟新“财路”。

健康的中国老人,大约是不愿意入住这样的养老基地的,财力不足是一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也是重要原因;而不健康、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虽然有强大的需求,但要想最终得到专业养老机构的护理,限制条件当然就更为苛刻。调查也对此进行了印证。需求方面的限制,无疑在底层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发挥着制约作用;同样需要重视的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比较低的待遇水平,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产业形成“理想动力”。两方面的制约都比较强大,短期内解决、改善的希望实在不大。

站在投资人、资本的角度评判,养老产业的发展之路绝不是一条“金光大道”,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怎么要,另一方面,一旦决定涉足其中,就要做好长期准备,要做好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准备和计划,要有足够的耐心,别整天琢磨着赚快钱。


别老想着靠养老产业挣快钱2021-07-29 09:28:33作者:木木

早在许多年前,养老产业就被人冠之以“朝阳”“支柱”等大帽子了。这类叙事的逻辑也简单: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为产业发展准备了一层“厚厚的雪”;同时,国家支持养老产业发展,陆续出台许多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推动力大。产业发展的底层条件如此优厚,前途一片光明,这就难怪许多投资者、资本要跑步进入了。

考量一个产业的发展状态和前景,最简便的方法当然就是从需求、供给两方面入手分析。单从这两个方面看,中国的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无疑“朝阳”特质明显。但看问题显然不能到此为止,毕竟涉及到一个产业的发展,供给、需求之外,发挥作用的因素还有很多,有些甚至能决定产业的前途;哪怕仅仅着眼供给和需求,其中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变数其实也很多。

比如,影响需求厚度的因素,除了老龄人口总体规模外,老人收入和老人背后可调用的家庭收入及资源如何,也极为重要,此外,老人身体状况和性格、老人自身的文化气质及家庭的文化氛围、老人周围熟人的养老状态等,都对老人养老需求的真正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再比如供给因素,除了可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外,投资人的企图心是准备“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也至关重要,心态、打法不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路径和前景;另外,资金的来源、成本等也有重大影响。

仅从供给、需求这两点简单考量一下,养老产业“唐僧肉”的特质(好看、好香、不好吃)就显露出来。

不久前,有调查机构对北京市458家正规养老机构(有养老登记许可)调查后发现,巨大的养老需求以及高涨的供给热情,并没有把市场撑起来。一方面,只有1.3%的户籍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大量养老“产能”闲置———2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20%,5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50%,满负荷运转的养老机构只有49家。另一方面,养老机构运营状态总体不佳,在82.7%的养老机构都获得过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处于盈余状态的养老机构仅占4%,持平和微亏的各占32%左右,严重亏损的超过30%。

许多年前,老徐曾经和某保险公司董事长就其当年新开张的养老基地闲聊过。这位老兄当年的筹谋是,基地只招收能生活自理的健康老人,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不健康、甚至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照顾、看护起来成本过高,言外之意就是这部分老人的钱不好挣。当年的畅想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老人们在基地生活,扎堆养老,不但衣食无忧,而且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医疗保障也及时充分……总之,老人们生活在养老基地一定无忧无虑。

不过,美丽的画面往往都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持。老人入住这样的养老基地,除了要按月支付不菲的费用外,还要缴纳巨额的押金。饶是如此,投资者的经营也未必能“躺着赚钱”。几年之后,养老基地就开始招收不健康的老人、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了。破掉当年“筹谋”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健康老人供给缺失(或者说不足以支撑基地的运营成本),不得不“自找麻烦”开辟新“财路”。

健康的中国老人,大约是不愿意入住这样的养老基地的,财力不足是一方面的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也是重要原因;而不健康、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虽然有强大的需求,但要想最终得到专业养老机构的护理,限制条件当然就更为苛刻。调查也对此进行了印证。需求方面的限制,无疑在底层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发挥着制约作用;同样需要重视的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比较低的待遇水平,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产业形成“理想动力”。两方面的制约都比较强大,短期内解决、改善的希望实在不大。

站在投资人、资本的角度评判,养老产业的发展之路绝不是一条“金光大道”,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怎么要,另一方面,一旦决定涉足其中,就要做好长期准备,要做好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准备和计划,要有足够的耐心,别整天琢磨着赚快钱。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