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水滴石穿2021-05-14 09:53:53作者:木木

一家公司能在证券市场挂牌,底层逻辑一定要回报股东。以做慈善、做公益闯出名号的“水滴”居然能登陆证券市场,就难免让人感觉怪怪的。

当然,感觉怪怪,倒恰恰能证明“水滴”形象经营的成功,借助“水滴筹”,其慈善、公益的形象已至深入人心的地步。这个形象终至成形,无疑是“水滴石穿”的结果,是一笔笔的捐助善款及其牵连着的一个个救助故事日积月累背书出来的。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过,世间所有小心翼翼不断累积而成的形象,都存在一朝崩塌的风险。对“水滴”而言,借助慈善、公益累积而成的形象,在挂牌上市那一刻就面临了“变脸”的风险。

“水滴”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静悄悄”地上市以及上市前“静悄悄”地“变身”——由“慈善家”转而成为“保险人”,其小心翼翼的心态和动作,恰如其分地标识出这个形象在其心中的分量和价值。站在“水滴”的立场考虑,这大约算是维护形象的最佳选择吧。至于这样的操作会不会达成预期的效果,恐怕还要靠时间来验证。

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挂牌上市当然没问题。以保险起家的“水滴”上市,不存在“原罪”;如果再探究其运作模式,或许还要深深佩服“操刀者”的聪明才智。“水滴”,显然深谙信息时代商业脉搏跳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水滴筹”为手段、为工具,在很短时间内就累积起巨大的流量和极正面的形象,助力达成“水滴保”的目的,在一群保险老大哥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单就商业运作而言,操盘者的成功,无可置疑。

不过,聪明从来是一柄双刃剑,在助力“持剑者”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很有可能造成反伤。“水滴”选取的经营模式,就天然带了两面性。既然成于流量,就一定存在败于流量的可能性;一成一败间,起决定作用的,或许就是“流量们”的感受。就现实效果看,“水滴”以上市“背叛”公益慈善的行为,显然存在伤害性,这一点,最近一段时间来的舆情反馈,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

要控制住伤害,不使之对公司伤筋动骨,“水滴”恐怕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工作。比如,既有的“地推模式”,就需要比较彻底的改一改。这种操作模式类似吃兴奋剂,短期效果明显,但成瘾性大,动摇的是一个人、一个公司的根基。另外,地推员也搞绩效、搞末位淘汰那一套,除了容易给人感观不佳之外,也容易导致地推员弄虚作假的本能冲动。对一个公司而言,这种快捷模式,就是伤筋动骨的模式,甚至是“吃鸦片”模式。不改变这种操作模式、不戒掉对这种操作模式的路径依赖、心理依赖,公司的发展就没有前途。

维护住既有形象,继续赢得“流量”的信任,“水滴”除了要改掉这些谁都知道的老毛病外,恐怕还要认真做一些“新”工作。一家保险公司安身立命的根基,在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或许,“水滴”可以借助上市的契机,认真地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提高一个层次,这是从根本上稳住“老流量”信任、赢得“新流量”信任的唯一路径。

不过,走这条路是个慢功夫,需要“水滴”上下一心,一点一点地磨,才可能有水滴石穿的那一天。从人世间的实践看,许多聪明人往往很难耐得住光阴如此琢磨。终于上市的聪明的“水滴”能不能摆脱这种聪明人的宿命,实在是个未知数。不过,对许多聪明人而言,水滴的过程或许才最重要,至于能不能或者要不要滴穿这块石头或者那块石头,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


水滴石穿2021-05-14 09:53:53作者:木木

一家公司能在证券市场挂牌,底层逻辑一定要回报股东。以做慈善、做公益闯出名号的“水滴”居然能登陆证券市场,就难免让人感觉怪怪的。

当然,感觉怪怪,倒恰恰能证明“水滴”形象经营的成功,借助“水滴筹”,其慈善、公益的形象已至深入人心的地步。这个形象终至成形,无疑是“水滴石穿”的结果,是一笔笔的捐助善款及其牵连着的一个个救助故事日积月累背书出来的。这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过,世间所有小心翼翼不断累积而成的形象,都存在一朝崩塌的风险。对“水滴”而言,借助慈善、公益累积而成的形象,在挂牌上市那一刻就面临了“变脸”的风险。

“水滴”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几乎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静悄悄”地上市以及上市前“静悄悄”地“变身”——由“慈善家”转而成为“保险人”,其小心翼翼的心态和动作,恰如其分地标识出这个形象在其心中的分量和价值。站在“水滴”的立场考虑,这大约算是维护形象的最佳选择吧。至于这样的操作会不会达成预期的效果,恐怕还要靠时间来验证。

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挂牌上市当然没问题。以保险起家的“水滴”上市,不存在“原罪”;如果再探究其运作模式,或许还要深深佩服“操刀者”的聪明才智。“水滴”,显然深谙信息时代商业脉搏跳动的特点和规律,以“水滴筹”为手段、为工具,在很短时间内就累积起巨大的流量和极正面的形象,助力达成“水滴保”的目的,在一群保险老大哥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单就商业运作而言,操盘者的成功,无可置疑。

不过,聪明从来是一柄双刃剑,在助力“持剑者”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很有可能造成反伤。“水滴”选取的经营模式,就天然带了两面性。既然成于流量,就一定存在败于流量的可能性;一成一败间,起决定作用的,或许就是“流量们”的感受。就现实效果看,“水滴”以上市“背叛”公益慈善的行为,显然存在伤害性,这一点,最近一段时间来的舆情反馈,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

要控制住伤害,不使之对公司伤筋动骨,“水滴”恐怕必须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工作。比如,既有的“地推模式”,就需要比较彻底的改一改。这种操作模式类似吃兴奋剂,短期效果明显,但成瘾性大,动摇的是一个人、一个公司的根基。另外,地推员也搞绩效、搞末位淘汰那一套,除了容易给人感观不佳之外,也容易导致地推员弄虚作假的本能冲动。对一个公司而言,这种快捷模式,就是伤筋动骨的模式,甚至是“吃鸦片”模式。不改变这种操作模式、不戒掉对这种操作模式的路径依赖、心理依赖,公司的发展就没有前途。

维护住既有形象,继续赢得“流量”的信任,“水滴”除了要改掉这些谁都知道的老毛病外,恐怕还要认真做一些“新”工作。一家保险公司安身立命的根基,在于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或许,“水滴”可以借助上市的契机,认真地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提高一个层次,这是从根本上稳住“老流量”信任、赢得“新流量”信任的唯一路径。

不过,走这条路是个慢功夫,需要“水滴”上下一心,一点一点地磨,才可能有水滴石穿的那一天。从人世间的实践看,许多聪明人往往很难耐得住光阴如此琢磨。终于上市的聪明的“水滴”能不能摆脱这种聪明人的宿命,实在是个未知数。不过,对许多聪明人而言,水滴的过程或许才最重要,至于能不能或者要不要滴穿这块石头或者那块石头,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