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基金要当心患上“富贵病”2021-05-11 10:02:42作者:木木

“嫌贫爱富”、“雪中不送炭,锦上总添花”,是人们诟病银行时的主要“槽点”。

平心而论,银行性格如此,倒也情有可原。毕竟,银行肩负对储户的责任,储户资金存进来,银行要保证资金安全、按时支付利息,这是硬指标,从根本上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模式。银行贷出资金,既要综合评估风险,也要全面考量成本效益,风险大的买卖、不赚钱的买卖,肯定就要敬而远之、仔细思量。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既然能躺着就把钱赚了,当然就没人愿意坐起来甚至站起来做买卖。

不惟银行如此。据说,现在有些公募基金也开始习惯躺着赚钱了,市值小于30亿元的上市公司找上门来求关注,居然也“恕不接待”了。这大概算是一种“富贵病”吧。和既定模式下的银行一样,面前堆着大块的“肥肉”,谁还愿意费劲巴拉地啃“羊蝎子”?

虽然同有贵恙,虽然从投资的角度看,二者干的买卖,在本质上也差不太多,不过,相较于银行脑袋上箍着的“硬指标”,基金公司受到的约束就软许多。基民的钱打进公司账户里,基金公司不但没有支付利息的实际负担(心理负担就更谈不上),还手握无论旱涝都要保收管理费的权利,甚至连基民本金的“安全性”都可以完全“托付”给有风险的市场。就此而言,基金过的日子,肯定就要更舒服一些。

舒适的日子,一方面源于模式设计,另一方面也源于外部环境的宽松甚至友好。此前,对于“不够30亿市值不接待”这件事的议论,焦点都集中在上市公司身上,议论的结果是上市公司要有市值管理的意识,对投资机构要主动“敞开心扉”。站在这个角度观察此事,当然没问题,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需改进之处,但观察显然不能止步于此,在这件事上,对基金公司的议论价值显然更大些,基金公司开展业务时挑三拣四、喜肥厌瘦,总端着“富贵病”的做派,实在有害无益。

同患“富贵病”,同是“吃肥肉”,单就结果而言,基金公司与银行还是有区别的。虽然银行吃习惯了,也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核心竞争力,外部环境、条件一有改变,也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但在“吃肥肉”这个具体业务上,银行与储户的即时利益倒也一致。在这一点上,基金公司就有不同。如果基金公司都“抱团取暖”、“吃肥肉”,把资源都压在那几个头部公司上,基民的本能反应也不难想见——与其你过一道手,我自己直接投岂不更好?起码能省不少管理费。

从这一点看,基金公司专捡“肥肉”吃的做派,是有专业瑕疵的,对此,基金公司要有职业羞耻感。毕竟,基民把血汗钱交到基金公司的专家手里,并为此付出不菲的管理费、承担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出发点还是希望能够获得足以匹配专业投资水平的收益,实现对自身散户维度的超越。基金公司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也在于此。抓住了这个基本点,面对找上门来的业务,身负基民重托的专业投资人员,就没有轻慢对待的任何理由,否则就实在不专业。另外,即使是人见人爱的头部公司,也并非生来就是“巨无霸”,往往都有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能否慧眼识珠、能否牢牢把握住公司的成长过程,既标识了基金公司的专业能力,也标识了其可发展的高度。

投资也是专业的事,机构投资者——不仅是基金公司——是否具备专业精神,是否值得信任、托付,一个最重要的观察点就是看其执业态度是否端正,是否能时刻惦念肩负的责任,是否能胜不骄败不馁,无论顺境逆境,是否都能保持足够的冷静和耐心。身上有“富贵病”的机构,起码态度有问题,由此引出的风险往往不可控。专业投资机构,要格外小心“富贵病”。


基金要当心患上“富贵病”2021-05-11 10:02:42作者:木木

“嫌贫爱富”、“雪中不送炭,锦上总添花”,是人们诟病银行时的主要“槽点”。

平心而论,银行性格如此,倒也情有可原。毕竟,银行肩负对储户的责任,储户资金存进来,银行要保证资金安全、按时支付利息,这是硬指标,从根本上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模式。银行贷出资金,既要综合评估风险,也要全面考量成本效益,风险大的买卖、不赚钱的买卖,肯定就要敬而远之、仔细思量。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既然能躺着就把钱赚了,当然就没人愿意坐起来甚至站起来做买卖。

不惟银行如此。据说,现在有些公募基金也开始习惯躺着赚钱了,市值小于30亿元的上市公司找上门来求关注,居然也“恕不接待”了。这大概算是一种“富贵病”吧。和既定模式下的银行一样,面前堆着大块的“肥肉”,谁还愿意费劲巴拉地啃“羊蝎子”?

虽然同有贵恙,虽然从投资的角度看,二者干的买卖,在本质上也差不太多,不过,相较于银行脑袋上箍着的“硬指标”,基金公司受到的约束就软许多。基民的钱打进公司账户里,基金公司不但没有支付利息的实际负担(心理负担就更谈不上),还手握无论旱涝都要保收管理费的权利,甚至连基民本金的“安全性”都可以完全“托付”给有风险的市场。就此而言,基金过的日子,肯定就要更舒服一些。

舒适的日子,一方面源于模式设计,另一方面也源于外部环境的宽松甚至友好。此前,对于“不够30亿市值不接待”这件事的议论,焦点都集中在上市公司身上,议论的结果是上市公司要有市值管理的意识,对投资机构要主动“敞开心扉”。站在这个角度观察此事,当然没问题,上市公司确实存在需改进之处,但观察显然不能止步于此,在这件事上,对基金公司的议论价值显然更大些,基金公司开展业务时挑三拣四、喜肥厌瘦,总端着“富贵病”的做派,实在有害无益。

同患“富贵病”,同是“吃肥肉”,单就结果而言,基金公司与银行还是有区别的。虽然银行吃习惯了,也影响身心健康,也影响核心竞争力,外部环境、条件一有改变,也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但在“吃肥肉”这个具体业务上,银行与储户的即时利益倒也一致。在这一点上,基金公司就有不同。如果基金公司都“抱团取暖”、“吃肥肉”,把资源都压在那几个头部公司上,基民的本能反应也不难想见——与其你过一道手,我自己直接投岂不更好?起码能省不少管理费。

从这一点看,基金公司专捡“肥肉”吃的做派,是有专业瑕疵的,对此,基金公司要有职业羞耻感。毕竟,基民把血汗钱交到基金公司的专家手里,并为此付出不菲的管理费、承担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出发点还是希望能够获得足以匹配专业投资水平的收益,实现对自身散户维度的超越。基金公司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也在于此。抓住了这个基本点,面对找上门来的业务,身负基民重托的专业投资人员,就没有轻慢对待的任何理由,否则就实在不专业。另外,即使是人见人爱的头部公司,也并非生来就是“巨无霸”,往往都有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能否慧眼识珠、能否牢牢把握住公司的成长过程,既标识了基金公司的专业能力,也标识了其可发展的高度。

投资也是专业的事,机构投资者——不仅是基金公司——是否具备专业精神,是否值得信任、托付,一个最重要的观察点就是看其执业态度是否端正,是否能时刻惦念肩负的责任,是否能胜不骄败不馁,无论顺境逆境,是否都能保持足够的冷静和耐心。身上有“富贵病”的机构,起码态度有问题,由此引出的风险往往不可控。专业投资机构,要格外小心“富贵病”。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