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摸石过河,华夏千年的改革故事2020-10-16 08:47:19作者:徐照宜

导论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面对动荡的世界百年变局,面对汹涌的全球疫情冲击,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想起《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一段话:"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拥有一个各种可能性的世纪"。世界在变,变无穷尽,变中有危,变中有机。

变则通,通则强,人不变则难立于世,国不变则孱弱无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蜕变和阵痛都需要有超前理念的伟大改革家救赎,从商鞅变法到王莽改制,从范仲淹变法到张居正新政,从邓公改革开放到国内经济循环,中国改革家如何跨越时代的沟壑高瞻远瞩,如何根据当世国情提出改革方案,又如何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一切阻力。

1、商鞅变法

1.1 春秋战国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鞅

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毛泽东评商鞅

春秋是思想家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阶段,以周礼为核心的框架发生了明显松动,民间的各种思想得以百家争鸣,尽情发挥。而战国则是政治家、军事家的舞台,无数小国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生死存亡,其中实力最强的七雄,也不得不面对终极决战的到来,即使还没有做好准备。

战国时期的压力和残酷,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春秋是用笔来记下的历史,大多数时候,仅仅表现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口水仗,而战国是直接用血写出来的,常常出现类似秦将白起打赢长平之战,立即就坑杀敌国四十万降兵的惨剧。在商鞅之前,也就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李悝的变法在魏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帮助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大牛。后来吴起在逃离魏国后(被宫廷政治陷害),在楚国也依样画葫芦的搞了变法,但都只是短时间内使国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只有商鞅的变法像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就停不下来。

这样改天换地的改革,古往今来只有商鞅和社会主义中国做到过。如此的成功率,几乎可以约等于零。细分析下,只能说这是在诸多凑巧中的因缘际会。比如说当时的商鞅,赶上了想要有所作为的秦孝公,这点很重要。每一次改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领导人对变革的欲望,不只是三天热度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这点就往往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机会。比如说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如此的政务型天才,既有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纲领,又有执行力,这种大才往往也是几十年出一个。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当时的秦国很落后,这也恰恰是变法能够成功关键的关键。

1.2 秦奋六世,始于商君

为什么落后者反而能成功呢?因为阻力少。

由于中原各国发展较早,国家内部经过数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即便经过了艰难的合并与整合,领导人往往还是难以将资源统一起来。你变的每一条法,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你挡人家的财路,人家就该断你的生路。用现在的话讲,当时的中原各国,是一个大红海,但秦国因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当做蛮夷,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所以国内的利益关系更为简单,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这也是商鞅的铁腕可以铁到底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铁腕,在于秦孝公在后面能站得住台,而秦孝公能站得住台,本身也在于能够威胁到他的利益群体不多,他可以镇得住,也可以说,秦国在变法前,就具有成为专制国家的基本条件。比如说实行军爵制,之前的贵族世袭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再比如说西边移民,说移就移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地能够分封出去。中央之所以能够大批量的派官员下郡县去当官,是因为原本那个地方就没有被分封出去。故此,秦国一切成功的根源,在于它的落后。

“先胖不算胖”似乎是个永恒的历史命题,在乱世中最后出手清盘的人往往都是那个开始时并不起眼的人,比如刘邦、司马懿、朱元璋、多尔衮。

秦国因为这独特的历史机遇,打开了兼并六国的开关。

在孝公一朝,秦国兼并河西之地,与魏国共享黄河天险,占据崤涵之地,筑函谷关,武关,自此控天下之咽喉。东出楚魏可进中原,守则据关河之险足以自固。秦统一中国之基,就此奠定。

商鞅虽死于车裂,但后来秦国奋六世(孝公,惠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始皇)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功业种种,始于商君变法矣!

2、王莽新政

2.1 西汉末年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以之身灭。——《宋书》评王莽

"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评王莽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痛苦,阶级矛盾尖锐,赋税劳役极其严重,贵族土地无数,奴婢成群寻欢作乐,人民无地可种,无粮可吃,无房可住。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在此背景下,初始元年,王莽成帝,改国号为新朝,一心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有历史学家称呼王莽改革为第一个社会主义改革,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众所周知的是,最终王莽的改制以失败告终,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覆灭是积重难返、君主昏庸,但像王莽这样因改革而灭,在历史中极其少见。王莽为什么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个社会主义改造者?像王莽这样生活作风良好又为什么身死国灭?王莽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2.2 舍小为大,天下均平

首先王莽提出的土地兼并制度具有严重的问题。收缴旧贵族的土地,土地公有化,他将贵族的土地分给贫困农民,阻挡土地和奴婢的私人买卖,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官员的薪水,断别人的钱财,就像杀他的父母,这就严重伤害了地主、贵族和商人的利益。当然了他自己生活简朴,减少宫廷开支。另外他采取一些措施稳定物价,并且把盐、铁、酒类和铸铜的收归国有。这些措施看似是为老百姓好,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农民虽然有土地,但是没有器具。王莽多次的币制改革,朝令夕改,经常用劣质纸币换取老百姓的钱币。每换一次,老百姓就被剥削一次。再加上天灾严重,旱、蝗、瘟疫、黄河和大决口运河改道等,灾区灾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农民纷纷起义,地主和官员也都参与反对行列,最终新朝灭亡。

王莽这雄心勃勃的托古改制,虽然对了社会之“症”,却下错了改革之“药”,结果越治越惨,非但没有解决原已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导致赋役更重,刑法更酷,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王莽这些看似美好的远古盛世蓝图,就像饱满而诱人的种子,却种在了污染严重的土壤里,要么根本长不大,要么最终只能结出可怕的恶之花来。

天灾人祸,再加上王莽兼具复古和超前的改革,得罪了全天下所有利益集团的他败得毫无疑问。纵然国灭,但是王莽改制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家”的精神,和“天下均平”的治国思想,亦对后世改革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感。

3、庆历新政

3.1 北宋中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评范仲淹

北宋中期,各种矛盾急剧膨胀,崛起的西夏严重威胁着大宋西北的安全,而在与西夏的战争过程中,大宋一直失败,最后只能靠花钱买平安,这样一来,国家支出又翻倍,显得更为紧张。范仲淹以国家改革官僚制度为中心,大量裁剪“只吃饭,不干活”官员,而且重视农业,减少赋役的经济政策,虽然减少了整个国家财政开支,但触怒了保守派政治官僚的根本利益,遭到强烈抵抗,反对派诬陷范仲淹废掉新帝。宋仁宗不堪压力,贬谪范仲淹,废除改革。改革力度尺度太大,新生改革势力无法与旧势力之抗拒,最终使改革如过眼云烟。"新政"政策实行仅一年左右,其他对改革派的措施,随着范仲淹等一些改革派被朝廷排挤驱赶出去后被彻底废止。庆历新政上有仁宗皇帝的大力支撑,下有范仲淹,欧阳修等等大臣的鼎力辅助,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失败?

3.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一、封建改革中,改革者所需要的集权性和皇帝封建专制制度有着根本性的冲突。随着改革力度的深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改革者所需要的权利越来越大,必须有随意任命和裁掉官员的权利,一旦改革者有不臣之心,就会威胁严重的威胁皇权。到了后期,宋仁宗就慢慢地压制范仲淹的权利,所以封建王朝的改革到了后期大多数无疾而终。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

第二、改革者很容易形成“朋党”的势力,也严重威胁皇权。范仲淹要完成改革,必须有一大部分追随者,像韩琦、富弼等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改革,但这正是皇帝所担心的,一旦这股势力,有稍微一点偏差就会脱离皇帝的控制。  

第三、反对派势力太过强大。庆历新政实施时,范仲淹罢免并且下狱贪污人员,裁剪大量的官员,减少财政支出和花销,这使大地主,大官员人人自危,既害怕牢狱之灾,又担心寒窗苦读的官职丢失,不得不联合起来诬陷范仲淹。有被范仲淹惩罚的官员夏竦等人模仿范仲淹的笔迹,写下废掉新君,另立明君的诛心之书,加速了仁宗的猜疑。范仲淹不得不被迫请求被贬于地方,改革失败。   第四、范仲淹既是文臣,又是武将。历代以来皇帝认为文臣不可怕,武将可惧。仁宗时代,西夏屡屡侵犯边疆,骚扰北宋,范仲淹多次击退强敌,迫使西夏议和,这既是范仲淹的不世之功,但同时又在改革中加速了皇帝的猜忌。   

改革失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范仲淹立足改革,秉公直言,慷慨陈词,攥写“万言书”的精神永垂不朽。纵然有杀身之祸,削官之险,牢狱之苦,绝不阿谀奉承,同流合污。为了实现“大同社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地种,多次被贬又如何?“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真正做到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胆之心,广阔胸怀。

4、万历中兴 

4.1 十年救赎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张居正

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万历十五年》评万历中兴

封建王朝为何通常都是200年寿命?50年建国,50年休养生息,50年矛盾尖锐,50年战乱刀兵。第三个50年既是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刻、又是改革的关键时期,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全国一半的土地被大地主隐瞒不报,拒绝交税,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由于1550年,俺答汗侵犯北京,军费增加,财政更加拮据。天灾严重,黄河数次决口。人民流离失所,皇帝幼小,张居正掌握国家大权。为挽救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张居正在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举措。在张居正掌权10年后,北方的“虏患”已除,东南的倭患也基本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见充实。皇帝和太后对他的信任、恩眷,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整个帝国到了离不开张居正的程度,在他被恩准短暂还乡葬父的过程中,朝廷大事的定夺还要快马加鞭送到江陵,“听张先生处分”。 

内阁制度名存实亡,帝国的命运系于张居正一人。像张居正这样的人才既有改革的能力和胆识,又掌握着国家大权,如何走到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

4.2 屠龙勇士,终成恶龙

任何时代,在染缸里做大事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给自己先染上颜色。干干净净的人,只会站在染缸外指指点点,还生怕被溅到了,绝不可能在染缸里做成大事。张居正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民族文化特性的悲剧。

张居正的“死党”冯保,并非善类,至少在以权谋私这一点上相当在行。张居正为了换取他对改革事业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默许了他的贪污行径。身处染缸之中,张居正自己也越染越深,但他始终在与自己的内心抗争。他曾给一个地方大吏写过信,解释他为什么拒收贿赂。他说,这么贵重的礼品,无一不是从百姓身上盘剥来的,我要是昧着良心收了这些礼品,那就是“以肉驱蝇,蝇愈至”。他还曾拒绝过名将李成梁的行贿,说你有血战之功,我要收了,对得起开国皇帝吗?总体而言,张居正虽然在作风和私生活上饱受诟病,但他的底线意识还是很清晰的。他说过,做官做到这个位置,不用贪污,拿拿官场的常例钱,也能做富家翁。张居正死后,在被反攻倒算的浪潮中,很多落井下石的揭发文字四处流传。这些为了证明他是罪孽的文字,极尽诋毁之能事,把他写成乘坐32人豪华大轿回乡葬父的暴发户,把他写成四处收受海狗鞭以满足壮阳需求的淫相。  

政敌们罗织罪状,全凭想象。张居正的财富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皇帝和太后的赏赐。据统计,张居正当首辅期间,接受赏赐达208次,赏银一次最多一千两,少的也有数十两,赏物则从彩缎、蟒衣到玉带、貂鼠皮等等,应有尽有。他的儿子,一个被赐为状元,一个被赐为榜眼。万历皇帝对他说:“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顾先生的子孙。”  

张居正死后两年,家门被抄,两个儿子相继自杀。在他们执政10年间所努力进行的一些政治改革,像是肥皂沫一样地彻底幻灭。朱翊钧就是这样“看顾”的,翻脸不认人的冰冷,的确得到老朱家的传承。  

悲剧的是,正如黄仁宇所说,“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张居正当国十年的家底,只够万历皇帝及其继任者糟蹋半个世纪。到崇祯十三年(1640),明亡前四年,张居正家族才获得全面平反。江河日下,国破家亡,崇祯皇帝无限感慨:“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张居正改革短期内达到了“道不拾遗,风清弊绝,市无二价“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张居正改革属于“人治”改革,随着张居正的年老病死,改革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改革必须“法制”代替“人治”,才能旗开得胜,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5、改革开放 

5.1 推陈出新

我对自己的评价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卓著功勋。——习近平评邓小平

80年代到90年代,国际环境形势复杂,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陷入矛盾和冲突之中。我国政治和思想环境也正开始自我怀疑,经济环境一度陷入瓶颈。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中,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为了宣传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邓小平以70多岁的高龄多次进行全国性的演讲,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开放的迫切必要性,提出另外多次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吸取有用的经济手段为我所用,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商品经济体制。

5.2 光辉岁月,同舟共济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四十余年,改革开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它带来的巨大红利让我国的GDP总量在开放30年后跃居世界第二,40年后总计GDP相比1978年增加了80倍!改革开放把中国人从虚玄的精神世界拉回到踏实的现实世界,从街头拉回工作间。使普通老百姓明白了,人生除了天天斗争之外,还可以有好衣服穿,有好饭吃,家家户户幼有所依,老有所养,才是真正的欢乐和幸福。中国人民开始理直气壮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幸福,并由此带来整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极大改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像一股春风吹向华夏大地,给西方国家带来震撼;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希望;给华夏民族带来勃勃生机,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尊严和荣耀。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许多大事件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人民总能回想起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小平您好。”这是一位改革家为之服务的人民对他的肯定和信任,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拧成一股绳、不分彼此乘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它就像这段光辉岁月最具代表的剪影,把这群改革前浪的朝气青年与这位伟大改革家同舟共济的画面,永远地留在了共和国的记忆里。

6、写在结尾 

6.1 敢为人先,不惧生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人类文明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推陈出新的社会变革中实现的。——江泽民 

大约1000年以前,王安石为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先后举行“青苗法”、“保甲法”等重大制度变革,打击了封建世家大族的利益,从而引起了众人的倾轧,最终王安石先后两次被罢免丞相之职,心灰意冷,郁郁而终。40年以前,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无与伦比的远见卓识,调转了中国历史巨轮的航向,由此创造了前所未见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诚如鲁迅所说:“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

古往今来,变法与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与魄力,代表着担当与责任,更诠释着无私与无畏,而变法者要么一往无前却头破血流,要么一心为公却备受猜忌,要么变法成功赢得身前身后名。庆幸的是,每个时代都有一批敢为人先,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惧生死刀镬的改革派前赴后继,造就华夏文明的生命力浩浩荡荡延续数千年之久。

6.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当今的中国,正迎接全球局势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兴国家力量正迅猛冲击着二战后的国际治理框架。面对动荡的世界百年变局,面对汹涌的全球疫情冲击,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想起《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一段话:“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拥有一个各种可能性的世纪”。世界在变,变无穷尽。

变法,变中有危机,变中需法子。

改革,改中有机会,改中需革新。

在国家“十四五”计划启动的元年,金融、军事、科技,各领域的顶层设计者们正“摸着石头过河”,未来如何还尚未可知,可知的只是改革有进无退,时代的枪林弹雨除了直面也别无选择。滚滚的历史长河,每个人都只是一滴滴水珠而已,但这些人拼了命打在礁石上,借着太阳的力量,在消亡前折射出耀眼璀璨的光芒。此时不由想到悟空传里一段台词,用于描述这些改革家再合适不过:“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有不可磨灭的进取,也有饱含经验的教训,但从未改变的,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谨以此文,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向所有改革家和革命者致敬。

(作者:徐照宜、薛杨荣)

摸石过河,华夏千年的改革故事2020-10-16 08:47:19作者:徐照宜

导论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面对动荡的世界百年变局,面对汹涌的全球疫情冲击,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想起《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一段话:"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拥有一个各种可能性的世纪"。世界在变,变无穷尽,变中有危,变中有机。

变则通,通则强,人不变则难立于世,国不变则孱弱无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蜕变和阵痛都需要有超前理念的伟大改革家救赎,从商鞅变法到王莽改制,从范仲淹变法到张居正新政,从邓公改革开放到国内经济循环,中国改革家如何跨越时代的沟壑高瞻远瞩,如何根据当世国情提出改革方案,又如何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一切阻力。

1、商鞅变法

1.1 春秋战国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鞅

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毛泽东评商鞅

春秋是思想家的黄金时代,在这个阶段,以周礼为核心的框架发生了明显松动,民间的各种思想得以百家争鸣,尽情发挥。而战国则是政治家、军事家的舞台,无数小国在短时间内经历了生死存亡,其中实力最强的七雄,也不得不面对终极决战的到来,即使还没有做好准备。

战国时期的压力和残酷,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春秋是用笔来记下的历史,大多数时候,仅仅表现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口水仗,而战国是直接用血写出来的,常常出现类似秦将白起打赢长平之战,立即就坑杀敌国四十万降兵的惨剧。在商鞅之前,也就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李悝的变法在魏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帮助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大牛。后来吴起在逃离魏国后(被宫廷政治陷害),在楚国也依样画葫芦的搞了变法,但都只是短时间内使国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只有商鞅的变法像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就停不下来。

这样改天换地的改革,古往今来只有商鞅和社会主义中国做到过。如此的成功率,几乎可以约等于零。细分析下,只能说这是在诸多凑巧中的因缘际会。比如说当时的商鞅,赶上了想要有所作为的秦孝公,这点很重要。每一次改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领导人对变革的欲望,不只是三天热度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这点就往往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机会。比如说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如此的政务型天才,既有与当时情况相适应的纲领,又有执行力,这种大才往往也是几十年出一个。不过更重要的在于,当时的秦国很落后,这也恰恰是变法能够成功关键的关键。

1.2 秦奋六世,始于商君

为什么落后者反而能成功呢?因为阻力少。

由于中原各国发展较早,国家内部经过数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即便经过了艰难的合并与整合,领导人往往还是难以将资源统一起来。你变的每一条法,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你挡人家的财路,人家就该断你的生路。用现在的话讲,当时的中原各国,是一个大红海,但秦国因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当做蛮夷,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都比较落后,所以国内的利益关系更为简单,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这也是商鞅的铁腕可以铁到底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铁腕,在于秦孝公在后面能站得住台,而秦孝公能站得住台,本身也在于能够威胁到他的利益群体不多,他可以镇得住,也可以说,秦国在变法前,就具有成为专制国家的基本条件。比如说实行军爵制,之前的贵族世袭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再比如说西边移民,说移就移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地能够分封出去。中央之所以能够大批量的派官员下郡县去当官,是因为原本那个地方就没有被分封出去。故此,秦国一切成功的根源,在于它的落后。

“先胖不算胖”似乎是个永恒的历史命题,在乱世中最后出手清盘的人往往都是那个开始时并不起眼的人,比如刘邦、司马懿、朱元璋、多尔衮。

秦国因为这独特的历史机遇,打开了兼并六国的开关。

在孝公一朝,秦国兼并河西之地,与魏国共享黄河天险,占据崤涵之地,筑函谷关,武关,自此控天下之咽喉。东出楚魏可进中原,守则据关河之险足以自固。秦统一中国之基,就此奠定。

商鞅虽死于车裂,但后来秦国奋六世(孝公,惠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始皇)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功业种种,始于商君变法矣!

2、王莽新政

2.1 西汉末年

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以之身灭。——《宋书》评王莽

"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评王莽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痛苦,阶级矛盾尖锐,赋税劳役极其严重,贵族土地无数,奴婢成群寻欢作乐,人民无地可种,无粮可吃,无房可住。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在此背景下,初始元年,王莽成帝,改国号为新朝,一心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有历史学家称呼王莽改革为第一个社会主义改革,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众所周知的是,最终王莽的改制以失败告终,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覆灭是积重难返、君主昏庸,但像王莽这样因改革而灭,在历史中极其少见。王莽为什么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个社会主义改造者?像王莽这样生活作风良好又为什么身死国灭?王莽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2.2 舍小为大,天下均平

首先王莽提出的土地兼并制度具有严重的问题。收缴旧贵族的土地,土地公有化,他将贵族的土地分给贫困农民,阻挡土地和奴婢的私人买卖,并且很大程度上减少官员的薪水,断别人的钱财,就像杀他的父母,这就严重伤害了地主、贵族和商人的利益。当然了他自己生活简朴,减少宫廷开支。另外他采取一些措施稳定物价,并且把盐、铁、酒类和铸铜的收归国有。这些措施看似是为老百姓好,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农民虽然有土地,但是没有器具。王莽多次的币制改革,朝令夕改,经常用劣质纸币换取老百姓的钱币。每换一次,老百姓就被剥削一次。再加上天灾严重,旱、蝗、瘟疫、黄河和大决口运河改道等,灾区灾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农民纷纷起义,地主和官员也都参与反对行列,最终新朝灭亡。

王莽这雄心勃勃的托古改制,虽然对了社会之“症”,却下错了改革之“药”,结果越治越惨,非但没有解决原已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导致赋役更重,刑法更酷,穷者更穷,富者更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王莽这些看似美好的远古盛世蓝图,就像饱满而诱人的种子,却种在了污染严重的土壤里,要么根本长不大,要么最终只能结出可怕的恶之花来。

天灾人祸,再加上王莽兼具复古和超前的改革,得罪了全天下所有利益集团的他败得毫无疑问。纵然国灭,但是王莽改制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家”的精神,和“天下均平”的治国思想,亦对后世改革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感。

3、庆历新政

3.1 北宋中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朱熹评范仲淹

北宋中期,各种矛盾急剧膨胀,崛起的西夏严重威胁着大宋西北的安全,而在与西夏的战争过程中,大宋一直失败,最后只能靠花钱买平安,这样一来,国家支出又翻倍,显得更为紧张。范仲淹以国家改革官僚制度为中心,大量裁剪“只吃饭,不干活”官员,而且重视农业,减少赋役的经济政策,虽然减少了整个国家财政开支,但触怒了保守派政治官僚的根本利益,遭到强烈抵抗,反对派诬陷范仲淹废掉新帝。宋仁宗不堪压力,贬谪范仲淹,废除改革。改革力度尺度太大,新生改革势力无法与旧势力之抗拒,最终使改革如过眼云烟。"新政"政策实行仅一年左右,其他对改革派的措施,随着范仲淹等一些改革派被朝廷排挤驱赶出去后被彻底废止。庆历新政上有仁宗皇帝的大力支撑,下有范仲淹,欧阳修等等大臣的鼎力辅助,为什么会莫名其妙的失败?

3.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一、封建改革中,改革者所需要的集权性和皇帝封建专制制度有着根本性的冲突。随着改革力度的深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改革者所需要的权利越来越大,必须有随意任命和裁掉官员的权利,一旦改革者有不臣之心,就会威胁严重的威胁皇权。到了后期,宋仁宗就慢慢地压制范仲淹的权利,所以封建王朝的改革到了后期大多数无疾而终。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

第二、改革者很容易形成“朋党”的势力,也严重威胁皇权。范仲淹要完成改革,必须有一大部分追随者,像韩琦、富弼等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改革,但这正是皇帝所担心的,一旦这股势力,有稍微一点偏差就会脱离皇帝的控制。  

第三、反对派势力太过强大。庆历新政实施时,范仲淹罢免并且下狱贪污人员,裁剪大量的官员,减少财政支出和花销,这使大地主,大官员人人自危,既害怕牢狱之灾,又担心寒窗苦读的官职丢失,不得不联合起来诬陷范仲淹。有被范仲淹惩罚的官员夏竦等人模仿范仲淹的笔迹,写下废掉新君,另立明君的诛心之书,加速了仁宗的猜疑。范仲淹不得不被迫请求被贬于地方,改革失败。   第四、范仲淹既是文臣,又是武将。历代以来皇帝认为文臣不可怕,武将可惧。仁宗时代,西夏屡屡侵犯边疆,骚扰北宋,范仲淹多次击退强敌,迫使西夏议和,这既是范仲淹的不世之功,但同时又在改革中加速了皇帝的猜忌。   

改革失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范仲淹立足改革,秉公直言,慷慨陈词,攥写“万言书”的精神永垂不朽。纵然有杀身之祸,削官之险,牢狱之苦,绝不阿谀奉承,同流合污。为了实现“大同社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地种,多次被贬又如何?“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真正做到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胆之心,广阔胸怀。

4、万历中兴 

4.1 十年救赎

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张居正

万历即位以后的第一个十年,即从1572年到1582年,为本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万历十五年》评万历中兴

封建王朝为何通常都是200年寿命?50年建国,50年休养生息,50年矛盾尖锐,50年战乱刀兵。第三个50年既是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刻、又是改革的关键时期,明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全国一半的土地被大地主隐瞒不报,拒绝交税,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由于1550年,俺答汗侵犯北京,军费增加,财政更加拮据。天灾严重,黄河数次决口。人民流离失所,皇帝幼小,张居正掌握国家大权。为挽救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张居正在政治、经济和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等一系列举措。在张居正掌权10年后,北方的“虏患”已除,东南的倭患也基本绝迹。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见充实。皇帝和太后对他的信任、恩眷,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整个帝国到了离不开张居正的程度,在他被恩准短暂还乡葬父的过程中,朝廷大事的定夺还要快马加鞭送到江陵,“听张先生处分”。 

内阁制度名存实亡,帝国的命运系于张居正一人。像张居正这样的人才既有改革的能力和胆识,又掌握着国家大权,如何走到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

4.2 屠龙勇士,终成恶龙

任何时代,在染缸里做大事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给自己先染上颜色。干干净净的人,只会站在染缸外指指点点,还生怕被溅到了,绝不可能在染缸里做成大事。张居正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民族文化特性的悲剧。

张居正的“死党”冯保,并非善类,至少在以权谋私这一点上相当在行。张居正为了换取他对改革事业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默许了他的贪污行径。身处染缸之中,张居正自己也越染越深,但他始终在与自己的内心抗争。他曾给一个地方大吏写过信,解释他为什么拒收贿赂。他说,这么贵重的礼品,无一不是从百姓身上盘剥来的,我要是昧着良心收了这些礼品,那就是“以肉驱蝇,蝇愈至”。他还曾拒绝过名将李成梁的行贿,说你有血战之功,我要收了,对得起开国皇帝吗?总体而言,张居正虽然在作风和私生活上饱受诟病,但他的底线意识还是很清晰的。他说过,做官做到这个位置,不用贪污,拿拿官场的常例钱,也能做富家翁。张居正死后,在被反攻倒算的浪潮中,很多落井下石的揭发文字四处流传。这些为了证明他是罪孽的文字,极尽诋毁之能事,把他写成乘坐32人豪华大轿回乡葬父的暴发户,把他写成四处收受海狗鞭以满足壮阳需求的淫相。  

政敌们罗织罪状,全凭想象。张居正的财富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皇帝和太后的赏赐。据统计,张居正当首辅期间,接受赏赐达208次,赏银一次最多一千两,少的也有数十两,赏物则从彩缎、蟒衣到玉带、貂鼠皮等等,应有尽有。他的儿子,一个被赐为状元,一个被赐为榜眼。万历皇帝对他说:“先生大功,朕说不尽,只看顾先生的子孙。”  

张居正死后两年,家门被抄,两个儿子相继自杀。在他们执政10年间所努力进行的一些政治改革,像是肥皂沫一样地彻底幻灭。朱翊钧就是这样“看顾”的,翻脸不认人的冰冷,的确得到老朱家的传承。  

悲剧的是,正如黄仁宇所说,“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  

张居正当国十年的家底,只够万历皇帝及其继任者糟蹋半个世纪。到崇祯十三年(1640),明亡前四年,张居正家族才获得全面平反。江河日下,国破家亡,崇祯皇帝无限感慨:“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张居正改革短期内达到了“道不拾遗,风清弊绝,市无二价“的理想社会,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张居正改革属于“人治”改革,随着张居正的年老病死,改革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改革必须“法制”代替“人治”,才能旗开得胜,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5、改革开放 

5.1 推陈出新

我对自己的评价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卓著功勋。——习近平评邓小平

80年代到90年代,国际环境形势复杂,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陷入矛盾和冲突之中。我国政治和思想环境也正开始自我怀疑,经济环境一度陷入瓶颈。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中,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为了宣传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邓小平以70多岁的高龄多次进行全国性的演讲,中国必须进行改革开放的迫切必要性,提出另外多次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吸取有用的经济手段为我所用,建立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商品经济体制。

5.2 光辉岁月,同舟共济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四十余年,改革开放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它带来的巨大红利让我国的GDP总量在开放30年后跃居世界第二,40年后总计GDP相比1978年增加了80倍!改革开放把中国人从虚玄的精神世界拉回到踏实的现实世界,从街头拉回工作间。使普通老百姓明白了,人生除了天天斗争之外,还可以有好衣服穿,有好饭吃,家家户户幼有所依,老有所养,才是真正的欢乐和幸福。中国人民开始理直气壮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幸福,并由此带来整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极大改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像一股春风吹向华夏大地,给西方国家带来震撼;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希望;给华夏民族带来勃勃生机,给中华儿女带来了尊严和荣耀。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许多大事件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人民总能回想起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小平您好。”这是一位改革家为之服务的人民对他的肯定和信任,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拧成一股绳、不分彼此乘风破浪的坚定信念,它就像这段光辉岁月最具代表的剪影,把这群改革前浪的朝气青年与这位伟大改革家同舟共济的画面,永远地留在了共和国的记忆里。

6、写在结尾 

6.1 敢为人先,不惧生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人类文明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推陈出新的社会变革中实现的。——江泽民 

大约1000年以前,王安石为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先后举行“青苗法”、“保甲法”等重大制度变革,打击了封建世家大族的利益,从而引起了众人的倾轧,最终王安石先后两次被罢免丞相之职,心灰意冷,郁郁而终。40年以前,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无与伦比的远见卓识,调转了中国历史巨轮的航向,由此创造了前所未见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诚如鲁迅所说:“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效之后。”

古往今来,变法与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与魄力,代表着担当与责任,更诠释着无私与无畏,而变法者要么一往无前却头破血流,要么一心为公却备受猜忌,要么变法成功赢得身前身后名。庆幸的是,每个时代都有一批敢为人先,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惧生死刀镬的改革派前赴后继,造就华夏文明的生命力浩浩荡荡延续数千年之久。

6.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当今的中国,正迎接全球局势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兴国家力量正迅猛冲击着二战后的国际治理框架。面对动荡的世界百年变局,面对汹涌的全球疫情冲击,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想起《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一段话:“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拥有一个各种可能性的世纪”。世界在变,变无穷尽。

变法,变中有危机,变中需法子。

改革,改中有机会,改中需革新。

在国家“十四五”计划启动的元年,金融、军事、科技,各领域的顶层设计者们正“摸着石头过河”,未来如何还尚未可知,可知的只是改革有进无退,时代的枪林弹雨除了直面也别无选择。滚滚的历史长河,每个人都只是一滴滴水珠而已,但这些人拼了命打在礁石上,借着太阳的力量,在消亡前折射出耀眼璀璨的光芒。此时不由想到悟空传里一段台词,用于描述这些改革家再合适不过:“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有不可磨灭的进取,也有饱含经验的教训,但从未改变的,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决心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谨以此文,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向所有改革家和革命者致敬。

(作者:徐照宜、薛杨荣)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