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原子弹研制竞赛:被忽视的人心因素2020-09-25 02:06:51作者:蔡非

二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和传媒界的反思重点之一,就是对于战时日本原子弹制造研发的失败问题:“美国为何能调动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和资源来进行一项前景未知的原子弹研制工程。而像日本这种更强调集中资源的军国主义体制为何反而做不到?”

以研究基础方面来说,日本其实并不落后。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发展与欧洲完全同步,而且与美国的实验技术也是同步的。日本在核物理实验设施方面领先于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日本拥有仁科芳雄、嵯峨根良等一批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但在二战时期为研制原子弹投入的资源方面,日本与美国的差距之大,已经远远不能用国力差距来解释:

粗略地以汇率来估算的话,曼哈顿计划所投入的20亿美元应该是日本的300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物资要素的话,两国的差距只会更大。

一般都认为,美日在原子弹研发上的区别,主要是曼哈顿工程在美国是一项“举国工程”,由总统领导,军方实施,拥有“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而在日本,原子弹研制从未上升到国家高度,只是由日本陆军和海军提供资金给民间科学家来进行研制。

但在1953年,原日军军官山本洋一却发表新观点,认为原子弹研究的失败,责任在于民间科学家,因为他们对研制原子弹缺乏热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原子弹到底能否研制成功,研制需要多长时间”当时是个未知数,对各国领导人来说,下决心在某个项目上投入这么大资源,依靠的当然不是自己的直觉,而是取决于专业科学家团队的不断主动争取和反馈。

在美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美国政府一开始对原子弹并不热心,是一批受纳粹迫害逃亡而来的核物理专家,组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他们恐惧于德国研制原子弹获得成功,从1939年3月开始不断游说美国政府和国会研制原子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这件事。

在1942年6月“曼哈顿工程”开始之前,原子弹的研制在美国其实是一项社会运动,运动的领袖是科学家而非官员和军人,早期的资金主要来自私人基金会。美国政府只是在1942年以后,看到确实有成功可能,才加入进来掌控全局。

而在日本,情况则是相反。1940年日本陆军的某些军官注意到美国的举动,于是去找民间科学家咨询,才了解到原子弹是可以造出来的。这样日本陆军才断断续续给予了资金和资助去“委托研究”。

而日本顶级的科学家们,如仁科芳雄等人,在接到这个委托时却并不热心,一直有意无意地拖延工作,一会说铀矿不足,一会又说研制需要电力过多。甚至干脆把研制工作丢给不擅长核物理的年轻科学家,还说,“你只要弄一个那个,就可以不去打仗了。”

所以在日本顶尖科学家怠工影响下,一直到广岛核爆后,日本才如梦初醒,但这时无论如何努力都已经晚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输掉和美国的原子弹研制竞赛,一大原因是没有掌握到科学家的人心。

日本的顶尖科学家大都有西方留学的经验,对于二战时期日本社会多半都是看不惯的,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也没什么热情,参与到科研中只是想逃避兵役和做自己的研究。

而在美国,不少科学家却对战争怀有热情。一个典型例子是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一开始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了解工作目的何在,直到后来有人对他们说清了事实。此后,许多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由此原子弹的许多技术与工程问题才得到解决。

过去常说,二战法西斯注定失败,一大原因是因为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不得人心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至少,东条英机绝对没得到仁科芳雄等顶尖科学家的人心。

原子弹研制竞赛:被忽视的人心因素2020-09-25 02:06:51作者:蔡非

二战结束后,日本学界和传媒界的反思重点之一,就是对于战时日本原子弹制造研发的失败问题:“美国为何能调动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和资源来进行一项前景未知的原子弹研制工程。而像日本这种更强调集中资源的军国主义体制为何反而做不到?”

以研究基础方面来说,日本其实并不落后。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发展与欧洲完全同步,而且与美国的实验技术也是同步的。日本在核物理实验设施方面领先于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日本拥有仁科芳雄、嵯峨根良等一批世界顶尖物理学家。

但在二战时期为研制原子弹投入的资源方面,日本与美国的差距之大,已经远远不能用国力差距来解释:

粗略地以汇率来估算的话,曼哈顿计划所投入的20亿美元应该是日本的300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人力和物资要素的话,两国的差距只会更大。

一般都认为,美日在原子弹研发上的区别,主要是曼哈顿工程在美国是一项“举国工程”,由总统领导,军方实施,拥有“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而在日本,原子弹研制从未上升到国家高度,只是由日本陆军和海军提供资金给民间科学家来进行研制。

但在1953年,原日军军官山本洋一却发表新观点,认为原子弹研究的失败,责任在于民间科学家,因为他们对研制原子弹缺乏热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原子弹到底能否研制成功,研制需要多长时间”当时是个未知数,对各国领导人来说,下决心在某个项目上投入这么大资源,依靠的当然不是自己的直觉,而是取决于专业科学家团队的不断主动争取和反馈。

在美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美国政府一开始对原子弹并不热心,是一批受纳粹迫害逃亡而来的核物理专家,组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他们恐惧于德国研制原子弹获得成功,从1939年3月开始不断游说美国政府和国会研制原子弹。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爱因斯坦写信给罗斯福这件事。

在1942年6月“曼哈顿工程”开始之前,原子弹的研制在美国其实是一项社会运动,运动的领袖是科学家而非官员和军人,早期的资金主要来自私人基金会。美国政府只是在1942年以后,看到确实有成功可能,才加入进来掌控全局。

而在日本,情况则是相反。1940年日本陆军的某些军官注意到美国的举动,于是去找民间科学家咨询,才了解到原子弹是可以造出来的。这样日本陆军才断断续续给予了资金和资助去“委托研究”。

而日本顶级的科学家们,如仁科芳雄等人,在接到这个委托时却并不热心,一直有意无意地拖延工作,一会说铀矿不足,一会又说研制需要电力过多。甚至干脆把研制工作丢给不擅长核物理的年轻科学家,还说,“你只要弄一个那个,就可以不去打仗了。”

所以在日本顶尖科学家怠工影响下,一直到广岛核爆后,日本才如梦初醒,但这时无论如何努力都已经晚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输掉和美国的原子弹研制竞赛,一大原因是没有掌握到科学家的人心。

日本的顶尖科学家大都有西方留学的经验,对于二战时期日本社会多半都是看不惯的,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也没什么热情,参与到科研中只是想逃避兵役和做自己的研究。

而在美国,不少科学家却对战争怀有热情。一个典型例子是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一开始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不了解工作目的何在,直到后来有人对他们说清了事实。此后,许多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由此原子弹的许多技术与工程问题才得到解决。

过去常说,二战法西斯注定失败,一大原因是因为战争性质是非正义的,不得人心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至少,东条英机绝对没得到仁科芳雄等顶尖科学家的人心。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