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生活在树上……2020-08-07 01:32:56作者:木木

孔夫子曾经说过,“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此话虽说于2500多年以前,但今天的人理解起来,几无障碍,夫子想要表达什么,都清楚得很。如果非要挑点儿“瑕疵”出来不可,大约也只有对“文”的理解,可以唠叨唠叨。

就字面意思理解(或者结合夫子当年的前言后语),“文”字当为文采之意,即文章没有文采或者不讲究文采,就不可能流传久远。那么,“文采”二字,又如何理解比较合适呢?可以理解为形象、生动,也可以理解为逻辑严谨,当然还可以理解为视角刁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讲得通就行,有时,甚至言简意赅、文风犀利、直指人心,也配得上“文采”二字。

可见,对“文采”二字的理解,实在开放得很。不过,虽然理解可以多种多样,但其间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即别管是哪种样貌的“文采”,想要在人世间流传开来,进而流传久远,都必须要让读者认得清、读得顺、看得懂——文字要认读准确、字义也能理解贴切、文章想表达什么也能一清二楚。这一点,想来不会有什么异议,那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字,几乎都有这样的基础。

就这个标准看,近日大火的那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满分作文,就很难贴合“文采”二字的立意。一篇文章,因为使用了过多的生僻字,引用了过多且陌生的名家名言,导致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阅卷老师)读不通畅全文,文章立意及论证也很难让人马上理解,却被阅卷专家给了满分,就实在让人有点儿……“呵呵”。

一部《康熙字典》,收录了近5万个汉字。不过,其中相当部分的汉字,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工作、思考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许多文字甚至专门研究文字的专家认读起来也有困难。同万事万物一样,文字也有生死。这也可以理解,一个字不常用了,或者根本没人用了,也就实现了死亡的终极意义。

比如,马这种动物,于古人的认知里,就极为重要,对其描述就必须极为繁复,不但公马、母马、老马、大马、小马都各有专字,不同颜色、甚至不同花色的马,也不能乱说,像“騧(guā)”这个字,就是单指黑嘴的黄色马。这种繁复的表达,于今人而言,就实在有点儿夸张且没必要,毕竟日常生活里连马的影子几乎都见不到,还有什么必要非分出此马是“騧”还是“骢(cōng)”(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不可呢?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轻易用不到、甚至已经根本没人用的汉字,就是实实在在的“死文字”。如果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平时讲话、写文章总习惯性地使用“死文字”或者“半死不活的文字”,往好里说是卖弄、炫耀,往不好里说,就是存心不想让人听懂、看懂了——存心若此,说话、写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于绝大部分观者而言,有此癖好者,不但形象很奇怪,身上抑制不住散发出的味道,恐怕也奇怪得很,正如当年要死要活地给小伙计示范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一样。

高考作文意外拿了满分的考生,想必没“生活在树上”,平常说话,肯定也不会如此“讲究”,高考作文偏要这么震撼人眼一下,应该也是很用了一番心思。用心如此,大约也不能怪孩子,毕竟高考作文评审中某些导向性的传达,于拥挤在高考路上千千万万的学生而言,是不得不予以充分重视的“嚆矢”,毕竟,按照明确的指示方向前进,总归更稳妥一些;若有胆大或愚笨者,故意或不小心拐到别的方向去,别说“振翮”而飞,恐怕要先小心嫩翮早折才是。

18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应该朝气蓬勃的时候,最有魅力的模样,应该是明明白白地说话、干干净净地写文章、利利索索地表达思想、阳光灿烂又不失勇气地面对世界。如何引导这样的年轻人面对人生、面对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大概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不过,别管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那些总是有意无意地引逗年轻人用“死文字”表达思想的先生们,最好还是主动自我改进改进为好,毕竟,人早就不生活在树上了,时代也越来越快地在飞,总把心思用在“茴”字有几种写法上,不但没意思,过于投入了,成了习惯,也害人害己。

生活在树上……2020-08-07 01:32:56作者:木木

孔夫子曾经说过,“言而无文,行而不远”。此话虽说于2500多年以前,但今天的人理解起来,几无障碍,夫子想要表达什么,都清楚得很。如果非要挑点儿“瑕疵”出来不可,大约也只有对“文”的理解,可以唠叨唠叨。

就字面意思理解(或者结合夫子当年的前言后语),“文”字当为文采之意,即文章没有文采或者不讲究文采,就不可能流传久远。那么,“文采”二字,又如何理解比较合适呢?可以理解为形象、生动,也可以理解为逻辑严谨,当然还可以理解为视角刁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讲得通就行,有时,甚至言简意赅、文风犀利、直指人心,也配得上“文采”二字。

可见,对“文采”二字的理解,实在开放得很。不过,虽然理解可以多种多样,但其间还是能找到共同点的,即别管是哪种样貌的“文采”,想要在人世间流传开来,进而流传久远,都必须要让读者认得清、读得顺、看得懂——文字要认读准确、字义也能理解贴切、文章想表达什么也能一清二楚。这一点,想来不会有什么异议,那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字,几乎都有这样的基础。

就这个标准看,近日大火的那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满分作文,就很难贴合“文采”二字的立意。一篇文章,因为使用了过多的生僻字,引用了过多且陌生的名家名言,导致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阅卷老师)读不通畅全文,文章立意及论证也很难让人马上理解,却被阅卷专家给了满分,就实在让人有点儿……“呵呵”。

一部《康熙字典》,收录了近5万个汉字。不过,其中相当部分的汉字,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工作、思考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许多文字甚至专门研究文字的专家认读起来也有困难。同万事万物一样,文字也有生死。这也可以理解,一个字不常用了,或者根本没人用了,也就实现了死亡的终极意义。

比如,马这种动物,于古人的认知里,就极为重要,对其描述就必须极为繁复,不但公马、母马、老马、大马、小马都各有专字,不同颜色、甚至不同花色的马,也不能乱说,像“騧(guā)”这个字,就是单指黑嘴的黄色马。这种繁复的表达,于今人而言,就实在有点儿夸张且没必要,毕竟日常生活里连马的影子几乎都见不到,还有什么必要非分出此马是“騧”还是“骢(cōng)”(青白相间、类似蓝色的马)不可呢?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轻易用不到、甚至已经根本没人用的汉字,就是实实在在的“死文字”。如果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平时讲话、写文章总习惯性地使用“死文字”或者“半死不活的文字”,往好里说是卖弄、炫耀,往不好里说,就是存心不想让人听懂、看懂了——存心若此,说话、写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于绝大部分观者而言,有此癖好者,不但形象很奇怪,身上抑制不住散发出的味道,恐怕也奇怪得很,正如当年要死要活地给小伙计示范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己一样。

高考作文意外拿了满分的考生,想必没“生活在树上”,平常说话,肯定也不会如此“讲究”,高考作文偏要这么震撼人眼一下,应该也是很用了一番心思。用心如此,大约也不能怪孩子,毕竟高考作文评审中某些导向性的传达,于拥挤在高考路上千千万万的学生而言,是不得不予以充分重视的“嚆矢”,毕竟,按照明确的指示方向前进,总归更稳妥一些;若有胆大或愚笨者,故意或不小心拐到别的方向去,别说“振翮”而飞,恐怕要先小心嫩翮早折才是。

18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应该朝气蓬勃的时候,最有魅力的模样,应该是明明白白地说话、干干净净地写文章、利利索索地表达思想、阳光灿烂又不失勇气地面对世界。如何引导这样的年轻人面对人生、面对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大概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不过,别管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那些总是有意无意地引逗年轻人用“死文字”表达思想的先生们,最好还是主动自我改进改进为好,毕竟,人早就不生活在树上了,时代也越来越快地在飞,总把心思用在“茴”字有几种写法上,不但没意思,过于投入了,成了习惯,也害人害己。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