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栏 >

价值观的变化2022-06-28 01:17:28作者:余胜良



【念念有余】

当年轻一代年龄渐长,可以主导社会舆论之时,就将价值观投射到主流舆论中,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很多人不大愿意接受它的改变,比如我就不喜欢电脑系统软件总是升级,原版本功能其实已足够用,升级还要再熟悉一个新界面,耗费时间。

我就想停留在某个还能过得去的阶段,不愿意再跟着大众往前走了。

在审美和价值偏好上,也有这种情况。尽管嘴上说要跟上时代跟上发展,很多人还是偏向停留在那个自己比较熟悉的时代。

能熟练使用微软的操作界面,就不大能接受苹果电脑的系统,要新学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要跟大脑里固有的教条格式战斗一番,切换的时候还是会犯难。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孔子当年为啥那么激烈地反对郑乐。

作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孔子所推崇的音乐为《韵》《武》之类古代圣贤制定或创作的音乐形式,这类音乐庄重典雅,节奏简单,基本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变化,节奏简淡而平和,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在人心中油然而生。这类音乐多用于祭祀、国家的各种典礼以及外交场合。这种正统音乐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尧舜禹圣人的时代,他喜欢音乐的教化熏陶作用。孔子相信,音乐能感染人,声音从耳朵进去会直接到达心里,因此听什么样的音乐至关重要,好的音乐可净化心灵。

孔子接受了老一辈的音乐观,对当时的流行音乐郑乐相当厌恶。孔子称这种音乐为“淫声”“靡靡之音”。郑国在当时周王朝的中心,占据娱乐中心地位,女子漂亮,会打扮,歌声也动听多变,是流行文化中心,郑乐很快就流行开来。普通人的内心里,还是想娱乐自己,让自己开心点儿,至于教化的音乐,则不大喜欢得起来。

邓丽君的歌声也曾被当做“靡靡之音”,批评者认为它会“消灭革命意志”。邓丽君的歌声当年在年轻人群体中流传一时,老年人则不大喜欢。喜欢邓丽君歌声的年轻人年龄变大了,依然喜欢,奉若经典。新时代的年轻人则不大认同邓丽君的歌,他们有新的追捧对象,喜欢的歌词和唱法也很不同,他们喜欢节奏更动感、内容更快活的音乐。

有些电影特别喜欢插播老歌曲,比如在《港囧》中,就不停插播老歌曲,搞得像是个怀旧MTV。贾樟柯拍电影也喜欢放港台歌曲,让观众一下就能回到那个时代,导演被时代影响。

我上高中时,教我的老师有自己的审美习惯。有个严厉的老师拿剪刀给女学生剪头,都统一剪成学生头,给出的理由是长发浪费时间打理。该老师要求女生一律不准抹口红,他认为口红像猴屁股一样难看。该老师不接受学生化妆,他可能更喜欢无妆的样子。

《头号玩家》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好多老游戏,被游戏迷当做缅怀经典的影片。电子游戏本来就没多少年,却已有那么多老游戏离开我们,成为尘封的历史。“游戏一代”成年后,引领整个社会对待游戏的态度发生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些年轻人把头发染黄,或者烫发,他们大多是学港台明星的模样,这种妆容曾经让老人极度不适,不过现在已经颇为普及。社会看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人长大后,包容性就增强了。

当年武侠、言情小说风靡一时,现在也不少人看架空修仙小说。当年看武侠小说被评价为不思进取,下象棋曾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玩物丧志。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觉得只要是看书、和人接触、看电视哪怕是连续剧,也比看抖音视频要高级。不少家长不主张看视频,因为视频无助于思考,主张听收音机读书,理由是更锻炼思维能力。或许将来VR出来,人们又觉得看短视频,看抖音,就是好事儿了。

有人说这是一种话语权的变迁,年轻人走在时代前沿,但是他们没有话语权,等到他们四十多岁的时候掌握话语权,就会肯定他们做过的一些事情。每个时代都有烙印,打在一代代人身上,终身摆脱不得。当年轻一代年龄渐长,可以主导社会舆论之时,就将价值观投射到主流舆论中,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价值观的变化2022-06-28 01:17:28作者:余胜良



【念念有余】

当年轻一代年龄渐长,可以主导社会舆论之时,就将价值观投射到主流舆论中,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很多人不大愿意接受它的改变,比如我就不喜欢电脑系统软件总是升级,原版本功能其实已足够用,升级还要再熟悉一个新界面,耗费时间。

我就想停留在某个还能过得去的阶段,不愿意再跟着大众往前走了。

在审美和价值偏好上,也有这种情况。尽管嘴上说要跟上时代跟上发展,很多人还是偏向停留在那个自己比较熟悉的时代。

能熟练使用微软的操作界面,就不大能接受苹果电脑的系统,要新学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要跟大脑里固有的教条格式战斗一番,切换的时候还是会犯难。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孔子当年为啥那么激烈地反对郑乐。

作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孔子所推崇的音乐为《韵》《武》之类古代圣贤制定或创作的音乐形式,这类音乐庄重典雅,节奏简单,基本上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变化,节奏简淡而平和,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在人心中油然而生。这类音乐多用于祭祀、国家的各种典礼以及外交场合。这种正统音乐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尧舜禹圣人的时代,他喜欢音乐的教化熏陶作用。孔子相信,音乐能感染人,声音从耳朵进去会直接到达心里,因此听什么样的音乐至关重要,好的音乐可净化心灵。

孔子接受了老一辈的音乐观,对当时的流行音乐郑乐相当厌恶。孔子称这种音乐为“淫声”“靡靡之音”。郑国在当时周王朝的中心,占据娱乐中心地位,女子漂亮,会打扮,歌声也动听多变,是流行文化中心,郑乐很快就流行开来。普通人的内心里,还是想娱乐自己,让自己开心点儿,至于教化的音乐,则不大喜欢得起来。

邓丽君的歌声也曾被当做“靡靡之音”,批评者认为它会“消灭革命意志”。邓丽君的歌声当年在年轻人群体中流传一时,老年人则不大喜欢。喜欢邓丽君歌声的年轻人年龄变大了,依然喜欢,奉若经典。新时代的年轻人则不大认同邓丽君的歌,他们有新的追捧对象,喜欢的歌词和唱法也很不同,他们喜欢节奏更动感、内容更快活的音乐。

有些电影特别喜欢插播老歌曲,比如在《港囧》中,就不停插播老歌曲,搞得像是个怀旧MTV。贾樟柯拍电影也喜欢放港台歌曲,让观众一下就能回到那个时代,导演被时代影响。

我上高中时,教我的老师有自己的审美习惯。有个严厉的老师拿剪刀给女学生剪头,都统一剪成学生头,给出的理由是长发浪费时间打理。该老师要求女生一律不准抹口红,他认为口红像猴屁股一样难看。该老师不接受学生化妆,他可能更喜欢无妆的样子。

《头号玩家》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好多老游戏,被游戏迷当做缅怀经典的影片。电子游戏本来就没多少年,却已有那么多老游戏离开我们,成为尘封的历史。“游戏一代”成年后,引领整个社会对待游戏的态度发生转变。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些年轻人把头发染黄,或者烫发,他们大多是学港台明星的模样,这种妆容曾经让老人极度不适,不过现在已经颇为普及。社会看着奇装异服的年轻人长大后,包容性就增强了。

当年武侠、言情小说风靡一时,现在也不少人看架空修仙小说。当年看武侠小说被评价为不思进取,下象棋曾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玩物丧志。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人觉得只要是看书、和人接触、看电视哪怕是连续剧,也比看抖音视频要高级。不少家长不主张看视频,因为视频无助于思考,主张听收音机读书,理由是更锻炼思维能力。或许将来VR出来,人们又觉得看短视频,看抖音,就是好事儿了。

有人说这是一种话语权的变迁,年轻人走在时代前沿,但是他们没有话语权,等到他们四十多岁的时候掌握话语权,就会肯定他们做过的一些事情。每个时代都有烙印,打在一代代人身上,终身摆脱不得。当年轻一代年龄渐长,可以主导社会舆论之时,就将价值观投射到主流舆论中,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